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第二单元达标测试(下学期)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筹办() 慷慨() 把柄() 堕落()
    B、侮蔑() 恫吓() 沮丧() 生涯()
    C、遏制() 滂沱() 孤僻() 耸听()
    D、晓谕() 腼腆() 怡然() 羞怯()
    2.解释下列词语:
    流连忘返:
    想入非非: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B、这时我联想起许多事情: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
    C、教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D、它使我卸下了一个思想包袱--从此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更重要的事--即将来临的1970年世界杯赛。
    4.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这不怪阿尔伯特,他   不笨,   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   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   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得知后,给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大熊猫的死亡率。
    B.起初他只是为犯罪分子提供窝点,到后来则亲自上阵,打着推销保温材料的名义拐骗妇女。
    C.“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会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有时甚至达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但是,看得多了,你就会觉得小品有点矫情、煽情。
    第二部分:
    (一)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 山大学 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7、“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 》。
    8、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
    9、请分别说明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⑴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
    ⑵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不好:
    10、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二)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2.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13.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14.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15.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6.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17.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18.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⑴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