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础知识(共80分) 1.字音部分(20分,每空0.5分) 绥靖( )寒噤( )提防( )仄歪( )箱箧( )杀戮( )惶急( )诘问( )迂腐( )踌躇( )颓唐( )琐屑( )凹凼( ) 尴尬( )( ) 愧怍( )滞笨( ) 噩耗( ) 唏嘘( )( )惟妙惟肖( )煞风景( )点缀( )镂空( )嶙峋( )( ) 重峦叠嶂( )( )击磬( )檀香( )伧俗( )孕育( )销声匿迹( )濒临( )陨石( ) 追溯( )归咎( ) 藩篱( ) 面颊( ) 2.字形部分(共20分) (1)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8分) 迁徒( ) 兴高采列( ) 横度长江( )屏嶂( ) 路慢慢( ) 依希可见( )制栽( ) 寒禁( ) 悲衰( ) (2)将下面短语中的错别字改正在横线上。(2分)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惟命是从 运筹帷屋 头昏目眩 严阵以待 触目伤怀 大庭广众 连声喏喏 惟妙惟肖 因地制宜 不加思索 (3)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空格里。(4分) ①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 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鳞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③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陌。( ) ④铜鹤里点起松柏枝,烟雾燎绕。( )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2分) A、自出新裁 葱笼 社稷 B、不毛之地 学籍 轩敞 C、目酣神醉 妄肆 闾左 D、防不胜防 突兀 忿恚 (5)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空格里。(4分) ①我们的先人,善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 ) 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鳞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 ③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陌。( ) ④铜鹤里点起松柏枝,烟雾燎绕。( ) (6)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1分)( ) A.物体震动 无动无衰 B.难逃扼运 在却难逃 C.束手无策 啸聚山林 D.天衣无缝 消声匿迹 3.字义部分(26分)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锐不可当: 仄歪: 张皇失措: 震悚: 蹒跚: 颓唐: 蹋败: 滞笨: 匀称: 古朴: 惟妙惟肖: 伧俗: 销声匿迹: 4.文学常识部分(共14分) 1)作者与作品连线题(6分)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朱自清 芦花荡 雨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杨绛 阿长与《山海经》 毛泽东 背影 孙犁 老王 鲁迅 2)填空题(8分) 孙犁是我国现代小说家、 家。他被誉为 的创始人,他的“白洋淀纪事”包括 、 。 雨果是 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 、 、 等。 二、 课内阅读(共120分) (一)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0分)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段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江、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大军与西路同时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而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分析这则电头的内容及在文中的作用。2 2.新闻写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哪一路写的详?哪一路写的略?为什么?3 3.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有哪几句?其议论的具体作用是什么?3 4.文章最后一句话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 5.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理解。(结合新闻特点)2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6.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句表达得更好?2 A、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8.文中“此种情况”是指:2 (二)(共20分)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2 2.“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老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2TBXXP6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2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3 5.“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几句朴实的话表现出老人的什么情感?老人消灭敌人时会想起什么?3TBXX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2 7.文章中划线语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TBXX 8.选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 9.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2 (三)(共17分)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在长妈妈对“我”说的话中,“山海经”变成了“三哼经”,为什么这样写?2 2. 第⑤段中“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这句话在表达上有怎么样的作用?2 3.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的“神力”在原文中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 4. 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2 5.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这里的“又”字照应了原文的哪句话?“新的敬意”“新”在什么地方?2 6. 这四本书真是“宝书”吗?作者为什么说是他“最为心爱的宝书”?3 7.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从鲁迅和阿长的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品质,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