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陈涉世家》同步检测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鸿鹄( )適戍( )以数( )谏故 罾( ) 间( ) 祠( )忿恚( ) 笞( ) 毋( ) 宁( )有种 蕲( ) 会( )计事 社稷(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3分)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固以怪之矣。
    3.将军身被坚执锐。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苟富贵,无相忘。
    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4.将军身被坚执锐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四)一词多义。(10分)
    (1)会:A.会天大雨( ) B.与皆来会计事( )
    (2)将:A.项燕为楚将( ) B上使外将兵( )
    (3)次:A.皆次当行( ) B.之次所旁丛词中( )
    (4)书:A.乃丹书帛( ) B.得鱼腹中书( )
    (5)乃:A.陈胜、吴广乃谋曰( )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6)为:A.皆次当行,为屯长( ) B.为天下唱( )
    (7)故:A.广故数言欲亡 ( ) B.扶苏以数谏故( )
    (8)道:A.道不通( ) B.伐无道( )
    (9)令A.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 B.陈守令皆不在( )
    (10)数:A.以数谏故( ) B.卒数万人( )
    (五)解释括号前面的字。(18分)
    1.尝( )与人佣( )耕;2.苟( )富贵 3.无相( )忘;4.怅( )恨久之;5..陈涉太息( )曰 6.鸿鹄( )
    7.发( )闾左( )8.適( )戍渔阳900人9.皆次当行(     ) 10.度( )已失( )期 11.今亡( )亦死12.数( )有功 13.上使( )外将兵 14.今或( )闻无罪15.为(   )坛而盟16.卜者知其指意( )17.间( )令吴广之( )次所丛( )祠中18.卒中往往( )语( )19.忿恚( )尉,令辱( )之20.尉果笞(   )广21.召令徒属( )曰22.藉第令( )毋斩23.固( )十六七24.从( )民欲( )也25.比(   )至陈 26.车六七百乘(   ),骑( )千余27.被坚执锐( )。
    二.阅读。 (一)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陈涉世家》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篇。鲁迅称它是“ ”。(6分)
    2、解释加点的字:(4分)
    A、若为佣耕: B、陈涉少时:
    C、怅恨久之: D、辍耕之垄上:
    3、解释下列句中的“之”字:(3分)
    A、怅恨久之: B、辍耕之垄上: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下列各句中语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尝|与人|佣耕。 B、佣者|笑而应曰; 、
    C、辍耕|之垄上;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5、本文作者 ,是 朝著名的 家、 家、 家。(5分)
    6、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1分)
    A、陈涉少时; B、苟富贵,无相忘; C、若为佣耕; D、佣者笑而应曰。
    7、本文的主要人物是陈胜,而且本文也不是“合传”,为什么还要列出吴广的姓名、籍贯和表字?(1分)
    8、写出表现陈胜年轻时胸怀大志的句子。(1分)
    9、“苟富贵,无相忘”反映了什么?(1分)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中的“燕雀”和“鸿鹄”分别指什么?(2分)
    11、写“佣者笑而应曰”有何作用?(1分)
    12、哪两个短语逼真的写出了人物的情态?(用原文回答)(2分)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A、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B、 尝与人佣耕。
    C、 苟富贵,无相忘。
    D、 陈涉太息曰。
    (二)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 注音:
    (1)闾左( ) (2)皆次当行( )  (3)度(  )已失期
    (4)二世少子也( ) (5)数(  )有功 (6)陈胜王(  )
    (7)宜多应(  )者 (8)上使外将(  )兵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固以怪之矣: (4)苟富贵,无相忘:
    (5)卜者知其指意:
    3、词类活用:
    (1) 苦秦久矣:
    (2) 上使外将兵:
    (3) 此教我先威众耳:
    (4) 乃丹书帛曰:
    (5) 置人所罾鱼腹中:
    (6) 固以怪之矣:
    (7) 夜篝火:
    (8) 狐鸣呼曰:
    (9) 皆指目陈胜:
    (10) 大楚兴,陈胜王:
    4、解释加点的词:
    (1)举大计亦死: (2)今或闻无罪:
    (3)等死,死国可乎: (4)吴广以为然:
    (5)会天大雨: (6)度已失期:
    5、一词多义: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又何间焉: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4)或异二者之为:
    6、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发闾左|适戌渔阳|九百人;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和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扶苏以数谏故 B珠可历历数也 C归之数万人D几死者数矣
    8、下列各句中的“乃”字与“陈胜、吴广乃谋曰”中的“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乃行卜;C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亡亦死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宜多应者 不宜妄自菲薄
    C固以怪之矣 而吾以捕蛇独存 D死国可乎 去国怀乡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不在酒;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C咨臣以当世之事; D辍耕之垄上。
    11、加点词的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是( )
    A、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C、扶苏以数谏故 桓侯故使人问之D、发闾左适戌渔阳九百人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2、与“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固以怪之矣
    C祭以尉首 D不以物喜,不能己悲
    13、翻译:(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4)天下苦秦久矣。
    14、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5、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途时得出了“宜多应者”的结论,根据是什么?
    16、陈胜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威众”的办法有哪些?并谈谈你对这些做法的理解。
    17、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陈胜认为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B“失期,法皆斩”反映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C吴广去算卦,算卦的人对他说一定能成功;D“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说明陈胜的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已初步树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