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山东淄博)下列图片反映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我国戏剧发展的起源和成熟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①傩戏中使用的面具 ②元杂剧壁画 ③京剧《玉堂春》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点拨:傩戏是中国戏剧的起源,元杂剧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 21.(2009山东泰安)京剧产生的原因包括①符合当时统治者的口味②汉调、徽调合流并逐渐融入北京语汇③艺术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④“同光十三绝”的努力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点拨:京剧约产生于清朝前期乾隆年间,而非清朝后期同光年间 22.下列历史情况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词的兴起和流行 ②唐朝诗歌的兴盛 ③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④元杂剧的繁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点拨:市民阶层到宋代的时候才出现,排除第二选项。所以选A。 23.(2009山东寿光)有一幅著名的绘画作品,有人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幅名画的作者是( ) A.顾恺之 B.展子虔 C.阎立本 D.张择端 解析:D 抓住“汴京”,判断是《清明上河图》。 24.(2009广东汕头)“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这说明: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许多国家的主要原因 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而没有实用性 答案:C 点拨: 材料体现的意思,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国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5.(2009山东烟台)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屈原 答案:B 点拨:题中要求唐朝,C(宋)D(战国)时间不符.题中还要求“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态”,李白的诗属于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的诗歌则属于现实主义,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人民生活的困苦。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4小题.26题12分,27题13分,28题8分,29题17 分,共50分) 26.(2009山东烟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列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冬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1)材料一、二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唐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罕与伦比”,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7分) (3)结合材料,说明“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唐文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唐文化的繁盛及其原因,以及唐文化对我们的启示。材料一说明初唐丰富的人力物力为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盛唐文化创造了条件。材料二说明外来文化促进了唐文化的飞跃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上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卓越的地位。(1)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则材料都高度赞赏唐文化,肯定其在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2)实际在问唐文化高度繁盛的原因。材料一介绍了一个经济原因:唐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为其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材料二介绍了一个对外交往方面原因:中外文化交流。我们还应联系当时的政治(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清明、中央集权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思想文化(教育、科举制度)、民族交流(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文化学者的努力等方面来全面分析。(3)唐文化对我们的启示可以从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来分析,如要对外开放、加强文化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共同点: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2分) (2)中国的潜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分)唐代的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巩固;科举制的确立;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和文化多元;佛教的东来注入新的文化成分。(5分) (3)我们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吸收外国文化的长处,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变潜力为发展的优势。(3分) 27.(2009山东烟台)(13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屈原《离骚》 材料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材料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以上三位人物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著名诗人。请分别指出其文学作品的体 裁。(3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屈原的诗歌体裁的主要文学特色和他的代表作。(4分) (3)从材料二、三看,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表现了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4分) (4)从以上描述中,你从中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诗歌的有关内容。(1)通过材料本身的特点和作者就可以作出判断。(2)屈原诗歌的主要文学特色: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句式自由灵活,句末常带“兮”字;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感。(3)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李白生活在唐朝繁荣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充满了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南宋辛弃疾的作品表现出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民族的屈辱、山河的残破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诗歌作为思想文化是对但是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反映,同时它又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辨证关系。 参考答案: (1)屈原:楚辞;李白:唐诗;辛弃疾:宋词。(3分) (2)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2分)《离骚》。(2分) (3)李白的诗出现在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 时代精神。(2分)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国家分裂,政府苟且偷安、外族侵扰的特征,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和壮志未酬的悲愤。(2分) (4)诗歌体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2分) 28.(2009海南调研)(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 ……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自大内(注:皇宫)西廊南去,即景灵西宫,南曲对即报慈寺街、都进奏院、百钟圆药铺,至浚仪桥大街。……街南桑家瓦子(注:娱乐场所),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叉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2 (宋元时期)由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3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在中国文化趋于精细内省的同时,不仅孕育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而且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一个高峰。 ——冯天瑜(2007海南调研)杨华(2007海南调研)任放《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宋都东京商业发展的新变化。(2分)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高雅文化”在宋元时期“市民化”的表现。(2分) (3)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在思想和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及影响。(4分) 解析: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在中国所有主要朝代中,宋朝的经济文化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应该算是登峰造极的。 参考答案:(1)打破坊市制度或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业化程度提高(2分)。 (2)宋词、元曲、风俗画等(2分)(答出两项即得2分)。(3)理学形成,完成了儒家思 想的思辩化和理论化,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人影响(2分);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的发 明,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答出其他科技成就并能正确说明影响,酌情给分)。 29、(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形势相呼应,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材料二 宋文化细腻丰满,但在气魄上远不及汉唐文化气势雄伟。唐太宗李世民以“天可汗”的尊称威慑周边民族,而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契丹、党项、羌、女真等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取到丰富营养。在辽朝,孔子名著被译成契丹文字,广为流行。……(西夏)已是任用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马,行中国法令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文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两宋时期中国南北文化呈现的差异性,并分析原因。(6分) (3)综合上述史实,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分) 答案: (1)特点:唐文化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气势雄壮;宋文化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细腻丰满、忧患气息浓厚。原因:唐朝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统治者实行有助于文化发展的开明政策;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战争不断,国家积贫积弱,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 (2)差异:北方文化表现为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南方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原因:游牧民族在同两宋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文化交流中,受汉文化影响;两宋长期遭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围困与进攻,被动挨打以致国破家亡。 (3)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