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醺x n:酒醉。 攥zu n:握。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x ng人事:指失去了知觉,陷入昏迷状态。也指不懂得人情事理。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倒运:倒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地上爬着的癞蛤蟆,想吃天上飞翔的天鹅。比喻痴心妄想。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摸门不着:摸不着门路,意思是不知从何说起。 兀w 自:仍旧,还是。 桑梓z :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2、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课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以科举为线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的可怜遭遇。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 三、写作方法 ⑴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户是做杀猪卖肉生意的,所以,他的话始终离不开猪油、猪肉。 ⑵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幅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⑶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况的对比;胡屠户对他态度的对比等等。范进中举之后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 ⑷本文语言通俗、洗炼,富有表现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