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20分) (一)字词及名句积累 1、下列字词音全对的一组是( ) (2分) A.友谊( yì ) 羞赧( nǎn ) 聚敛( liǎn) 迫不急待 B.倜怅(chóu) 柳梢( shào ) 纽带( niǔ ) 引人入胜 C.倚门( yǐ ) 萌生(méng ) 依偎( wēi ) 欲速则不达 D.希冀( yì ) 魅力( mèi ) 篷莱(péng ) 曾不事农桑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观刈麦》作者白居易,唐朝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B. 杜甫字子美,“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他传世的佳句。 C.《等待》作者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 D.纪伯伦,黎巴嫩诗人。 3、南洋高士吟梁父,□□□□□□□。(《笠翁对韵》) 4、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5、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7、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8、□□□□□,岁晏有余粮。(白居易《观刈麦》) 9、李白《行路难》诗中表现诗人充满信心定将冲破险阻,实现理想的诗句是□□□□□□□,□□□□□□□。 10、《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 1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借助典故表现将士们为国效力置生死于度外的壮举是□□□□□□□,□□□□□□□。 12、《观刈麦》中写农民不畏艰苦,描写他们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异常心态的诗句是□□□□□,□□□□□。 13、《望岳》中表现诗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及奋发向上的活力的诗句是 □□□□□,□□□□□。 (二)文言文(15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本文作者 ,南朝梁文学家。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2分) 15、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奔( ) 轩( ) 藐( ) 泠泠( ) 16、作者描写夹岸风光时抓住了哪些有江南特点的景物来写。(2分) 17、举例说明作者从哪些感觉方面写出了山水之美?(2分) 18、正面描写三峡高峻、陡峭的语句是(用原文回答)(2分)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解释下列加点字(1分) 19、暮 ( ) 亡 ( ) 20、 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分) 21、阅读此故事,你收到什么启发?(2分)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燕麦在风中 胡旭华 小时候,家里的确很穷。 在我降生以前,母亲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极为痛苦,境况凄惨,除了稀饭和咸菜她什么也吃不下去。她常常说:“即将降生的这个孩子命怎么这样苦?”我不知道当时她是否预料到了我今后的人生。 母亲身体极差,不能出去工作,父亲每月的28元工资便担负起了养家的重任。我们没有钱走门串户,协和邻里关系,邻居们因此很看轻我们,甚至院落里的那些孩子们也承袭了大人的世俗标准,拒绝和我往来。我从小便在各种异样的眼光熏陶下长大。我不说话,也不会笑,即使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面对在别人看来值得高兴的好分数仍然如此。 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我孤单地坐在家门口的小矮凳上看小人书或是沉思默想或是看着别的孩子游戏看着他们脸上漾着童真的笑。怎样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从来没有那样灿烂的笑呢? 只有母亲是我童年的盟友。 空闲的时候,她就陪着我说话,读些动人的童话给我听,疼惜地把她的人生经验传授给我,向我透露小孩子不知道的关于大人世界里的一些事情。 一天晚上,我坐在母亲的脚边,听她对我说道:“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像小麦,一类像燕麦。小麦成熟的时候,一阵风就会把它吹倒在地,再也站不起。但是燕麦虽然也屈服于风的强劲,倒在地上,但是大风过后,却仍然能笔直地挺立起来,像小麦那一类的人经不起风雨,像燕麦那样的人才能够经受得起。” 在承受生之艰难的同时,她从来不会忘记为自己建立一份尊严。 当时我并不知道,母亲的这种令人尊敬的生存本能,是她品质中最不可动摇的一部分,也是我从她那里获取的最宝贵的财富。在她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我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变得坚硬起来,我想我应该成为一棵孤独的燕麦。 后来,我向父母争取到了一项权利。每天放了学,我便按时往家里跑,然后提个冰桶到路边卖冰棍。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邻居,但我丝毫不以为耻,反而觉得能为父母分担点什么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有一次,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我大概是这样写的:“……我每天放学回家就提着我的冰桶到路边去卖冰棍,我经常到西街去,因为那儿人比较多,但如果没有人就只好去东街,东街有时人多,有时人少,人少的时候就去解放路……” 这个故事就这样写下去,没完没了,一次又一次地换地方。当我被老师叫起来念给大家听的时候,教室里哄堂大笑,老师却大发雷霆。她以为我是在恶作剧,就拎着我送到班主任面前,让我把家长找来。可怜的母亲从老师手中接过我的作文本,从头读到尾,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她发誓说,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真话。 那时我总是看到母亲被我的一些言行惹得在我面前流泪。而在后来她被无情的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见她掉过一滴眼泪。在那样的时刻里,我的心一阵阵绞痛、颤抖,心疼母亲的受苦。生命的颤栗原来是何其的容易啊! 在我9岁那年,母亲被医院确诊为不治之症,住进了医院,需要一笔昂贵的医疗费用。对于我们那个拮据的家,是再不可能掏出一分节余的钱了。父亲急得焦头烂额,想方设法到处借钱,强作的笑容里明显露出了苍老的神色。从父亲日渐憔悴的容颜中,我深刻地理解到:钱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母亲比从前更沉默了。每次去医院看望她,她只是哀伤地望着我,那目光遥远得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穿越过来的,令我感到莫名的恐惧。我紧紧地抓住母亲瘦骨峥峥的手臂,竭力要把母亲从那个世界的边缘拉回到我和父亲身边。 那个黄昏,母亲一个人从医院慢慢走回来。父亲和我赶紧把她扶到床上,陪她坐在桔黄色的灯光下。那时分我默不作声地注视着生命中最亲近的两个人,整颗心幸福得温柔地牵痛。我竟天真地以为这一幕将是我们的永恒…… 后来,母亲突然说感到饿了,想吃些东西,父亲脸上微微露出喜色,仿佛对这个要求感到由衷的欣慰。他立刻站起身,拿个瓷碗下楼去了。母亲靠在床头,伸出手臂轻轻拂过我的头我的脸,无言地微笑。过了一会儿,她让我下去找父亲,我便仿若领了圣命似地蹦跳着跑出去。 当我和父亲端着热气腾腾和馄饨上楼时,如同《圣经》里的雅各登天梯那般虔诚。我仰起脸问父亲:“妈妈是不是全好了?”父亲微笑着坚决地点了点头,笑容里流溢了一脸掩饰不住的喜悦。那样的笑不知给我带来了多大的希望。“那下星期的家长会我还要妈妈去好不好?”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走到家门口,那扇斑斑驳驳的门不知为何紧闭着。父亲神色骤变,在门外犹豫了一下,象是鼓了很大的勇气费了很大的气力推开了房门,就在那一刹那,我听到父亲手中的瓷碗“当”地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而门边滚着一个贴着标签的农药瓶。 母亲终于没能救活, 她原本是这样顽强地向往生命,却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切断了与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她原本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与她深爱的这两个人共渡难关,却因不忍拖累家庭而义无反顾地扑灭了生命的火花。 她匆匆留给我们的话很简短,其中有两句一直纠缠着我:“……女儿不要怪我,我逃避了一个为人之母的责任,将来如果有一天,女儿能够理解母亲的举动,公正地看待她母亲,那将是我最大的安慰。” 我念着念着,觉得全部美梦象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一样支离破碎,感到自己似乎也已经离去,已经走了,对这间房子来说已经死掉了。这时刻,我突然迫切地需要温情,需要爱抚和亲切的话语,可是一切已在刹那间改变,一切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了。 母亲离开我们有很长时间了,从那以后我对“妈妈”这个词感觉很陌生而遥远,在心里我只称妈妈为“母亲”。 “妈妈”是儿女对最亲爱的这个人亲昵的称呼,而母亲不同。 母亲,是一个愿意自断羽翼,套上脚镣,终其一生成为奴隶的人,是一个愿意独自承担一切苦厄,忍受屈解,失去整个世界的人。 我想母亲该为我感到骄傲的,我没有为她的选择而怨怼或流泪,因为那并不是她所希望看到的。 我只是小心地珍藏着童年有关母亲的一切片断,珍藏着那个关于小麦和燕麦的故事。每年的深秋,我都要到郊外去寻一把金黄浅黄的燕麦,看它们在风中孤独地劲舞。 母亲,那是你吗? 母亲,那是我吗? 22、为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熏陶 ( ) ②颤栗( ) ③潜移默化( ) ④亲昵( ) 23、文章第九段作者回忆说“在她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我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变得坚硬起来,我想我应该成为一棵孤独的燕麦。”这句话中,作者评价自身时说到不知不觉间心灵的“坚硬”和燕麦的“孤独”,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3分) 24、儿童教育专家说: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天然的。文中的这位可敬的母亲正是通过自己的一 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也培养着生于贫困之家的孩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样的事例概 括出来,写在下面。(3分) 25、作者深情地比较了“妈妈”和“母亲”两个在意思上几乎没有差别的称呼,你觉得她所认为的区别事实上在哪里?你怎样理解她“只称妈妈为‘母亲’”这一固执的举动所包含的思想感情?(4分) 26、作者以“燕麦在风中”作为文章的题目,颇具匠心,咀嚼再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一说本文以此为题的作用。(4分) 27、文章结尾处作者说:“我想母亲该为我感到骄傲的,我没有为她的选择而怨怼或流泪,因为那并不是她所希望看到的。”尚是一个孩子的作者在母亲过世后却有如此出人意料的表现,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她这样做的原因。(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