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5.用原文的一句话概括这4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解析:中心论点应是第①段的首句。选文一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比如”“又比如”两个事例来论证论点。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①有些报刊使用“最好水平”这种违背事理的说法,以讹传讹,越传越广。 ②有些报刊用语随便,误解“不以为然”的原意。 7.“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话中“这种”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种”是指示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也就是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纪虽轻而人已死了。 8.第一段中加点的“活”和“死”各指什么? 解析:“死”“活”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的。作者认为如果只是身体活着,但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活的木乃伊,实质上这与“死”没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活:肉体活着;死:精神丧失了。 9.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认真读文章,注意关键词语“所以”。 参考答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10.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仔细读文章,不难看出第一段是从反面写,第二段是从正面写。 参考答案:对比。强调了人要有年轻精神。 11.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有很多这样的人。如鲁迅、方志敏、刘胡兰、雷锋等。 参考答案:如雷锋。人虽然早已因公殉职,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二、语言运用 12.(2010浙江中考模拟二,3)紧接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下句的话题一致,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要先弄清上句的结构特点和句意,保持仿写的句子与上句形神兼似,保持全句的一致性。 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扇窗的房子;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荒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