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复习资料:课文能力综合训练题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 重点、难点:
    《蜡烛》
    1. 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亲爱的爸爸妈妈》
    1. 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 珍视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三. 新课讲解:
    (一)《蜡烛》
    1. 正音、解词: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揣(chuāi)
    鞠躬(jū gōng) 闪烁(shuò) 肃穆(mù) 颤(chàn)巍巍
    永垂不朽(xiǔ)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2. 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3. 课文背景资料简介: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4. 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
    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2)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7段):写苏联红军要偷袭桥头堡时,有一位战士牺牲了。
    第二部分(8~13段):写老妇人育乞西亲眼目睹这位战士牺牲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1段):详写老妇人育乞西置生死于度外,安葬红军烈士,还在坟堆上点上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
    第四部分(32~44段):写苏联红军寻找战士尸体时,却发现坟堆、老妇人和烛光。
    (3)题解: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 深入剖析:
    (1)文中反复描写的作用:
    A. 炮火(11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显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反复写炮火,几乎隔几行就写一次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B. 蜡烛(6次描写)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C. 黑围巾(4次交代)
    表达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D. 老妇人的动作(3次“爬”、3次“跪”)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2)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6. 整体把握:
    (1)主旨: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字词:
    琉璃(liú lí) 晨曦(xī) 瞥(piē)见 给(jǐ)予
    珐琅(fà láng) 箱箧(qiè) 赃(zāng)物 眼花缭(liáo)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 作家作品及简介背景: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造成这场劫难的指挥者之一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2. 整体感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3. 深入剖析:
    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想想哪些是反语。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4. 小结: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三)《亲爱的爸爸妈妈》
    1. 字词:
    呵(hē)护 杀戮(lù) 纳粹(cuì)
    肃穆(mù) 恍惚(huǎng hū) 荒谬(miù)
    憧憬(chōng jǐng) 片纸只(zhī)字 赤裸裸(luǒ)
    2.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①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②看纪念演出;③记述作家的座谈;④参观纪念馆。
    (2)本文表现的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 问题探究:
    (1)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3)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情色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4)品味语言: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幸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是令人悲哀的;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的荒谬。
    ④“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