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拙zhu :笨;谦辞。 讹 :错误;讹诈。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费解:不好懂。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大火星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话说得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王力(1900~1986)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只有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二十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一代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期。二十世纪前半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而此时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开始了他们全新的求索。他们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而当他们学成之后,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他们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正是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中国从此有了现代科学,世界科学舞台上从此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学术成就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靠着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常常是无奈与令人遗憾的,但面对无奈与遗憾的环境,我们却可以努力塑造出一个积极而完善的自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王力先生对于普通人的最大启示,我想就在于此吧。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诉同学们,运用语言切不可脱离人民大众,否则便不能准确、鲜明、生动,为此文中举了大量恰如其分的事实论据。通俗易懂,加以论证。我们还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逐步提出论点,选取怎样的事实论据,巧妙地进行论证的。同时,我们会感受到语言学家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底之深厚,你一定对如何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新的认识。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二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三至四段:举例子论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五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六至七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八至九段:举例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十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十一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十二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三、写作方法 ⑴叙述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叙述为议论作论据。 ⑵大雅似俗的语言风格。 ⑶脉络清晰的结构。 ⑷写作借鉴:平时应多积累,只要有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会写出好文章。 四、重难点导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