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紧扣中心,恰当地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述方法。 2.理解“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这一著名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 1.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故上兵伐谋: ⑵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⑶辅周则国必强: ⑷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 ⑸以虞待不虞者胜: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⑵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⑶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及著作《孙子兵法》: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孔子被人们尊称为“文圣”,孙子也被人们尊称为“武圣”。孙子出生于军事世家,祖先大多是有名将领,本人也戎马生涯30年,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 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 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谋攻的原则和方法 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 谋攻 论述将帅在谋攻中的作用 强调“知”是谋攻的基础 在语言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排比句阐明自己的主要观点 1.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个论点准确地表明,不战而胜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当然也是最理想的战果,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解析】文章列举了四种手段亦即方法依次比较,进行评论。 孙子首先强调,“上兵伐谋”,就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划,用计谋战胜敌人。“其次伐交”,就是利用外交手段,打破敌方与别国的联盟,使敌方孤立无援。“其次伐兵”,即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最下策是“攻城”不得已的办法。在这里,作者运用典型事例,从耗时长、费力巨、伤亡众、收效微几个方面,极言攻城之弊,以反证“伐谋”之利。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加以正面论证:古今优秀将领“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非战”“非攻”“非久”,不采用攻城之法。通过正反论证“伐谋”的重要性之后,进而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文章紧扣“全”字,跟前面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又用肯定判断“此谋攻之法也”加以强调,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 2.孙子是如何阐明谋攻原则在战术上的具体运用的? 【解析】孙子认为,指挥者不仅要有全胜的战略思想,而且还要有机动灵活的战术。文章用排比句列举六种情况,旨在说明:在战役中,是“围”,是“攻”,还是“分”,是“战”,是“逃”,还是“避”,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总之,要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而不要以劣势兵力死守硬拼。只有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否则,就会被动挨打,乃至造成“小敌之坚,大敌之擒”的严重后果。 从孙子列举的几种打法来看,仍然是以“谋”为指导思想的,他谈的虽然战术问题,却是“谋攻”原则的具体化。使文章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深化了“谋”的内容,强调了“谋”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隙( )虞( )糜军( )百战不殆( ) 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 ②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 ③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 ④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 3.课文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亡,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者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4.“凡用兵之法”的“法”字含义是 ,文中的理解应是 。 5.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①不战而屈人之兵(兵: ) ②不若则能避之(不若: ) ③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擒: ) ④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殆: )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②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7.此文的作者是孙武,通过阅读你认为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