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10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存在就是力量。 1.当代诗人严阵的《绝唱》可谓感人肺腑,是满塘残荷美艳绝伦的绝唱。结合全文,分条说出“称这满塘残荷为绝唱”的原因。 2.文中说那满池枯梗残叶,“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又说“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是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 3.文中三至六段自然写了荷的绿叶、红花,结合下文,分析其作用。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两项 A.文章由物及人,由物及情,由物及理,刻意打造语言,精心营造意境,为我们唱响了一曲爱美、惜美、颂美的赞歌。 B.作者把布满了枯梗残叶的荷花池与圆明园留下的断壁残垣放在一起思考,是想让那一池残荷也成为民族耻辱的警示牌。 C.本文由圆明园的荷花写到圆明园的断垣,有社会写到人生。作者视野开阔,纵横驰骋,表现了一位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 D.文章的开篇几段,作者从荷花的色、形、神等方面生动地渲染,将一幅春荷红花图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 E.作者巧妙地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展现了河的绿叶与红花,富有文化底蕴,恰当传神。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题(略) 课内阅读(略) 拓展阅读 1.(1)它拒绝“俗美”、“庸美”。(2)、它有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3)、它有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4)能让人触摸的一种力量,感悟到一种精神,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树立不畏世途艰难坎坷,坚定“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的人生信念。[来源:学_科_网] 2.(1)满池荷花虽经凄风苦雨成为枯梗残叶,但精神不倒,是不屈的象征。 (2)越是被摧毁了的存在,越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思想上的警示、就越是美丽 3.写三四月间一片青绿的出水荷叶和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的荷花的美丽是为了反衬圆明园残荷的那种独特美。 4.B、C.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