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上册复习资料:课后习题(苏教版)(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解释加点字):
    (2)刚   (b )自用、修     (sh n)(根据注音填写汉字)。
    (3)恪守着自己的原则    (给加点字注音)
    20.选出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第(5)自然段空缺处。
    21.文章中有三处运用了引号:“固执”(A)、“弄虚作假”(B)、“嘲笑无知的建筑”(C),其中用法相同的两个是    (填序号),作用是    。
    22、有关故事情节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故事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英国,主人公是一个建筑师。
    B.矛盾的起因是建筑师设计了只用一根柱支撑的大厅天花板。
    C、建筑师列举了相关的实例,并在大厅增加了四根柱子,才解决了他与市政官员之间的矛盾。
    D.建筑师增加的柱子,从某种角度上是对市政官员的无知的嘲笑。
    23.300多年前和而今的温泽市政官员最大的变化在何处?(简答)
    24.文章开头便提到“无知”和“高贵”,你认为哪一个才是作者真正要阐述的,为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5.文章第(6)自然段中“给心灵的高贵一个美丽的住所”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四)
    石碑
    老石匠在凿一块墓碑。
    老石匠有多大岁数,方圆几十里无人知道,但老石匠的手艺在方圆几百里人人皆知。他的石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有“天下第一凿”之称。老石匠的祖先是给朝廷大官凿墓碑的。老石匠从祖先手中接过这手艺,走南闯北赚了不少钱。
    如今老石匠老了,他的背脊弯成了一个弓形,提锤的手臂也无力了。乡干部和一些腰缠万贯的富商出高价请石匠凿高档的墓碑,但老石匠总摆摆手说:“我老了,不中用了,你们另请高明吧!”说罢就闭门谢客。
    但现在,老石匠的院子里又响起了锤子那铿锵的凿石声.这使村里人都感到十分惊奇。人们不知道老石匠给谁凿。有人说,老石匠是给自己凿墓碑,因为几天前,有人看到老石匠到镇上的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坐在院子里沉默不语。看样子他在世的时间不多了。
    村里人从清晨到日落总听到老石匠院子里传出那响亮而有力的凿碑声。
    一个初冬的黄昏,当余辉撒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上时,老石匠的凿子声陡然停止了,于是村里人走进了老石匠的屋子。
    老石匠面容清瘦脸色灰白躺在木床上,地上放着一块即将完工的大墓碑。人们惊讶地发现老石匠的手艺还是那么精湛。石碑上那一对青石狮子栩栩如生,石狮子嘴里衔着一颗转动的石球,宛如雄狮长啸。但当他们一看墓碑都惊呆了。
    墓碑上没有字。
    这时,老石匠伸出一只干瘦的手说:“这块墓碑……我是凿给村里那个二瘸子的。他虽然腿瘸,但还能用嘴咬住衣服,救上落水的儿童……可敬可佩啊!看他那座低矮的坟,真太亏他了。这块青石碑你们立在他的坟前,让世人都记住这个一生曾被人冷落的二瘸子……我已无力再凿碑字了,请你们另找一个石匠来凿好碑字……”
    不久,村里人请来了一个石匠,弄走了那块青狮子墓碑。
    过了几天,人们没看到二瘸子的坟前有那块墓碑,又过很久还是没看到。
    老石匠得知这一消息,愤怒地扔掉了大锤和凿子。
    从此,老石匠不再为谁凿碑了。
    26.概括第二段段意。
    27.老石匠因为钱赚够了所以才不给富商等人凿碑了,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28.“铿锵的凿石声”、“响亮而有力的凿碑声”其中形容词运用得非常好,你能体会出其深刻含义吗?请你谈一谈。
    29.老石匠为什么凿碑不辍,是有人急需吗?
    30.文中哪些段落是对老石匠高超技艺进行正面描写的?
    31.文中的二瘸子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32.老石匠辛辛苦苦所凿的石碑,后来没有立在二瘸子的墓前,那么石碑到哪里去了呢?请你猜想一下。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请以“     (我、班里、村里、家里……)的新鲜事”为题,写一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枣核
    第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蹊q 跷qi o  故弄l ng玄虚
    B.嫣y n红   圣诞d n
    C.机械ji   草坪p n
    D.卵nu n石  感慨k i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蹊跷:奇怪。
    B.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C.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D.踏访:步行去探访。
    3.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就”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⑴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⑵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⑶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⑷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4.“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为什么?(3分)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6.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4分)
    ⑴
    ⑵
    第二部分:
    (一)
    ……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能性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长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7.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分)
    8.从上面三段文字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分)
    9.朋友虽久居海外,仍称自己的儿子是“小子”,女儿是“姑娘”,用一句唐诗来概括这种情景。(3分)
    10.仿照“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用“一……,就……”造句。(2分)
    11.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5分)
    所想:①
    ②
    ③
    所做:①
    ②
    12.文中友人到了外国,要“我”从中国带几颗枣核,而且把家里也布置得像以前在家乡的模样,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二)
    老家
    莫小米
    把过年很当回事儿的人,多半是有老家的。
    有老家的人过年可以有一个大动作——预订车票机票,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
    回老家的意义要等踏上了老家的土地才能真切体会,它是一次检阅与被检阅。首先你要接受老家所有的亲人及乡亲们的检阅,你学习成绩优异,你赚回了很多钱,你带回去俊俏媳妇,你升了一官半职……你是乡亲们的荣耀,你不能有负他们的期望。同时你也要看看老家的变化,村里新修了水泥路,村办企业产品出了口,三代文盲的那一家出了个中专生……你也检阅老家。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憋气多么窝囊,回老家总有一点“荣归故里”的感觉。稍稍混得像个人样,老家的地方志肯定就把你收编了进去。即使真到了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时,老家还是惟一能接纳你的地方。
    这两天给朋友打电话,发现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或准备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没老家,生于这个城市,长于这个城市,而且,我童年住过的那个街角,也恰恰就在上一年被拆除,变为立体交又桥的一个特角了。心里不由地羡慕人家有老家。
    正在此时,一位昔日好友的母亲来电,说好友昨晚刚从南方飞回。我立即给她去电话。她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早已使她练就一口极标准流畅的国语,而当我在电话里很自然地用国语与她交谈时(我们在两地挂长途向来如此),她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起方言来。我立即改口,我明白我犯了个错误,此刻她最渴望听到的是乡音。我又明白,对于她,我也是“老家”。
    我和她曾共同居住过的城市,如今是她的老家而不是我的老家。
    她离开了老家,这才有了老家;我没有老家,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老家。
    我们需要老家,因为老家是一个离开之后方才拥有的地方。老家让我们感觉自己正远走高飞,却不必害怕风筝断了线。老家让我们感觉树高千丈,又随时可以叶落归根。老家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一种挣脱又是一种牵扯,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没回时远远地牵挂它,回了没几天便忍无可忍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
    借用普鲁斯特伤感说法: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于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老家。每一次渴望回老家的念头的实现,只不过是匆匆地一回首罢了。
    我们可以勇往直前,那样,便无暇回首,也无需回首。
    13.综观全文,你认为老家的可贵之处有哪些?(3分)
    14.请在第三小节两处省略号的前面各补写一个句子,使它和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4分)
    第一处:
    第二处:
    15.既然朋友说国语极标准流畅,而且过去习惯和我用国语对话,为什么从南方飞回后却用方言和我通电话?(3分)
    16.文中有许多地方都写了人们对老家的依恋,试举例加以分析体会。(3分)
    (三)
    家之美
    赵丽宏
    ①家,是生命的摇篮,生活的港湾,是芸芸众生赖以生存的巢穴。拥有一个美丽温暖的家,是所有人的梦想。
    ②何为家之美?
    ③家之美,美在展示个性。金玉满堂是美,   A   也是美;精致繁复是美,   B   也是美。只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此为美;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撷取欧美情韵,此亦为美。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寸木片石,却能将奇妙风光汇集于室内,这当然也是美。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居室为人而筑,为人而饰,为人所住,理应以人为本。人居其中觉得舒服适宜,心情欢悦,便为美。如家中的装饰只是为了展示炫耀,那美便会变质,便会成为生活的累赘和负担。本末倒置,何美之有?
    ④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人在四壁之内,如果和自然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如何将小居室与大自然连接?如果开窗能见山林日月,能闻流水鸟鸣,那当然让居者心旷神怡;更多的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高墙包围,人在家中,如幽囚于箱笼之内,不见天日,何其可怜。聪明而有情趣者,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年轻时代,我曾经蜗居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室,屋内一灯独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有画界友人来访,环顾我居室的幽暗和窄小,顿生恻隐之心,说要为我开一扇窗户。画家言之凿凿,我却以为她说笑话。四壁之外,毕是邻家居室,如何开窗?几天之后,画家又来访,赠我油画一幅。画面上,天高地阔,远山逶迤,原野中麦浪翻滚,河渠里清流奔濯……油画上墙,如洞开一扇天光斑斓的窗户,顿时满室生辉。画中自然,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以画代窗,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不失为一妙法。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则莫如养花植草,有几盆绿色花草点缀,室内便春意融融。如以精美的玻璃瓶和古瓷花坛插玫瑰、牡丹和腊梅,名花名器相映成辉,当然是美事;以青花粗瓷或塑料盆碗养几棵野草蔬菜,同样美妙。记得很多年前,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将一棵菜心或一段萝卜养在一只青花小碟中,置于窗台案头,但见绿叶飘动,其清新怡人不亚于水仙惠兰。在我关于家的记忆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
    ⑤家之美,其神髓应该是人性之美。
    17.第③段横线上,A处应填的词语是,B处应填的词语是。(备选词语:简朴清淡、单纯空灵)(2分)
    18.下列各句中均有“自然”一词,其中含义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
    B.如以……名花名器相映成辉,自然是美事。
    C、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
    D.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
    19.从第③段中“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一句你联想到古人哪两句话?(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请你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3分)
    21.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
    A.第④段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指的是“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不亚于水仙蕙兰”。
    B、第④段中“望梅止渴”是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与请葛亮有关,现用以比喻用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C.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家之美”应是“展示个性”、“贴近自然”,最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D、全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二,一是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二是先分后总,段落中心句、主旨句明显。
    22、片断写作练习:(40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值中秋佳节,你会思念旅居国外的亲戚吗?请给他(或她)写一封信,倾吐你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课
    第一部分:
    1.都德是著名小说家,该文以为背景。(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哽咽(  ) 惩罚(  ) 祈d o(  ) ch 异(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分)
    强:(    )        (    )        (    )
    称:(    )        (    )        (    )
    差:(    )        (    )        (    )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第二部分: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1、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思想感情。(2分)
    1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⑵处的标点符号为。(2分)
    1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2分)
    1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2分)
    1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3分)
    1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2分)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2分)
    18、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2分)
    19、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2分)
    20、“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2分)
    2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2分)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2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部分。(2分)
    (二)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意思:
    成语: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3分)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27、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2分)
    28、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9、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