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二试题库 > 月考 >

初二语文上册复习资料:课后习题(苏教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5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七律  长征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逶( )y ǐ ( )  磅( )bó( )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3分)
    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4分)
    4.将下列诗句断句:(4分)
    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
    磅礴: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
    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5分)
    ⑴⑵⑶
    ⑷⑸
    7.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4分)
    ⑴
    ⑵
    第二部分:
    (一)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8.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全诗的诗眼是: 。(4分)
    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5分)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4分)
    ⑴⑵
    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长征组歌》两首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压黔镜(  ) 乘胜(  ) 雪皑皑(  ) 泥毡(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造句。(4分)
    (1)调虎离山袭金沙
    (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3.“横断山,路难行”这两句反复出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4.“天如火来水似银”这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5.品味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6分)
    ①兵临贵阳逼昆明
    ②调虎离山袭金沙
    6.歌词为了凸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写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4分)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过雪山草地》:
    第二部分:
    (一)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
    野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7.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4分)
    8.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4分)
    9.过雪山草地是艰难的,但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10.如果需要建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纪念碑,请你在纪念碑上写一段话。(4分)
    (二)
    七子之歌(节选)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注:“七子”:即被帝国主义国家霸占或“租借”的七个地区: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州湾、九龙、旅顺大连;“妈港”:澳门的葡语音译;“郑氏”: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11.在本诗中,诗人把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作,让他们倾诉受帝国主义国家蹂躏的悲愤之情。(3分)
    12.从诗歌内容看,《七子之歌》既唱出了的切肤之痛,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4分)
    13.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4分)
    14.诗人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寄寓在所吟咏的对象上,使这“七子”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尽管他们被帝国主义国家所占领,但他们仍然。(3分)
    15.体会、品析下列诗句的深刻含义。(6分)
    ①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②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嗳着我的脂膏。
    ③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16、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我校计划举办“颂长征”合唱比赛,请你为大赛设计一幅背景画,用文字描述出来。
    老山界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我们也拿碗ch ng(  )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l (  )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 o(  )壁上,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ju n(  )得更紧些,把身子qu n(  )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j (  )ju (  )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w (  )y (  )。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
    A.景观  B.壮观  C.奇观  D.景象
    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2分)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5.借助语境,推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②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1)形容波涛互相撞击。()
    (2)极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3)罕见的美好景象。()
    (4)甜美、畅快地入睡。()
    第二部分:
    (一)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①。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分)
    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分)
    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分)
    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  )(2分)
    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
    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    ,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    。(每处填一字)(3分)
    (二)
    珍惜愤怒
    小时候看电影虎门硝烟的英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陋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
    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老虎时的反应。
    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
    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
    我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
    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被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
    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垂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刚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
    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
    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愤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颗勃然跳动的心脏。
    喜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以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间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
    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的青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
    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充满活力。
    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驭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
    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
    13.作者主张“珍惜愤怒”,其理由是①②③。(3分)
    14.林则徐主张“制怒”,作者则主张“珍惜愤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5.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3分)
    16.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然后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巳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
    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
    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且也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
    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蕴藉,令人回味不尽。
    (三)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耗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17.“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句中“神奇的土地”怎样理解?(2分)
    18.文中的“他”是谁?从哪几件事看出他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战士同甘共苦并关心革命战士?(3分)
    19.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4分)
    ⑴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⑵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20.“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21.概括文章的主旨。(2分)
    22、片断写作练习:(40分)
    在选文中这样写道:“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这几小块青稞饼是怎么来的呢?请设想合理的情节,交代这几块青稞饼的来历。注意用上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草
    第一部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焦灼(zhu ) 踉跄(li ngqi ng) 愠怒(y n)
    B.酸涩(s ) 端详(du n) 干裂(li )
    C.撕掠(l< ) 抽噎(yi ) 蔫巴(ni n)
    D.缓慢(hu n) 战役(y ) 警戒(ji )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2分)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释义。(3分)
    ⑴(  ) 中毒:①不偏不倚 ②受到,遭受 ③适于,合于 ④位置在两端之间
    ⑵(  ) 切勿食用:①表示禁止或劝阻 ②从事,致力 ③必须
    ⑶(  ) 温和:①平和,和缓 ②和睦,和谐 ③不分胜负 ④结束争执
    4.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卫生员了      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得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①啜泣  ②呜咽  ③抽噎  ④哭泣
    5.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6.对本文中提到的“吃草”,你是如何看的?说说你的看法。(3分)
    第二部分:
    (一)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
    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了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们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分)
    8.文中“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联系下文,你明白周副主席关心野菜的原因吗?写出你的看法。(3分)
    9.周副主席在了解情况之后,做了哪些部署?(4分)
    10.从选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副主席有哪些优秀品质?(3分)
    11.用波浪线把描写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划出来并就其表达作用写一段体会文字。(3分)
    12.请把语段中加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人物的语言。(3分)
    (二)
    军刀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品。
    军刀出字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汗,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到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对饮的桑木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了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保卫。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出列,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身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铮铮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子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侵略,他们当时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学习,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嘱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什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结合--宋哲元心头怦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答:“报告军长——一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
    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
    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泉涌,“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
    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在大额头和方嘴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战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做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世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代:侯万山的孩子就是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十八岁后,他们还跟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的来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盅,热泪顺着面颊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孓立,锃锃闪动冷峻的光。
    13、读完这篇小说,你内心产生的最深感受是什么?请用两个成语(四字短语)或一句诗词(歌词)来表达这种感受。(2分)
    14、这篇小说中的“军刀”分别指武器和雕塑品,作品中的任务与“军刀”分别有那些联系?请概括小说有关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3分)
    人物  宋哲元   侯万山  雕塑家   我
    与军刀联系             收藏军刀
    15、第三节中,画线部分属于描写,用40个字左右的文字补写出省略号处省略的内容。(3分)
    16、你最欣赏“宋哲元”或“侯万山”的哪一种品质?简要举例说明。(3分)
    17、从全文看,如果不写“我”和“雕塑家”的有关内容,小说的故事也完整,作者现在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简要说说你的看法。(3分)
    (三)
    ①一个春光融融的日子,我到郊外踏青,目光凝聚在一株红得惊人、艳得惊人的玫瑰花上时,我一下怔住了,心灵里泛起阵阵的震颤。
    ②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血水中艰苦跋涉的年代。在一次破袭战中,我们的一位诗人被敌人的炮弹炸得遍体鳞伤,生命垂危。我们从火线上把他抢救下来,运到峡谷边一间房里。那天也像今天一样,是一个透明而闪亮的春天。他安详、平静,没有一声呻吟,只是凝望着窗外,深深地流露出一种爱恋、渴望,而又无限惋惜的神情。我知道诗人在用最后的生命拥抱春天。我内心十分悲痛,但我能做什么呢?为了满足他的心愿,我便拔步奔出,在芳草萋萋的山地里寻到一朵白色的野玫瑰,又顺手投了一把鲜灵的青草,扎成一束带了回来。我先将玫瑰花放在他胸前,殷红的鲜血把花朵映得通红,像团火一样发亮。但是这并没有引起他的反响,只是当他看到一束青草时,脸上才浮起一阵近乎欢乐的战栗,两眼骤然涨满泪水,一下把青草紧紧攥在手中……就在这时,生命的光泽从他脸上渐渐消逝了、消逝了,只见他的嘴唇在蠕动。我将耳朵凑到他的嘴边,怎样也没有听清他最后的话语。
    ③今天当我想到这里,那种陶然一醉的赏花的心情便骤然消失了。我急速奔回家中,从书柜深处找到那本发黄了的笔记本,那里还夹着一朵枯干的玫瑰,正是我从诗人身上留下的血染的红玫瑰,它似乎还有鲜明的光泽,映红了整个书页,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突然间,一个思念像闪电在我脑际倏地一亮:诗人在最后的瞬间,灵魂里飘荡的不是玫瑰而是青草。诗人对青草为何那样钟情?是不是因为无数战友曾经把鲜血流洒在青草上,把生命倾注在青草上,而青草便蘸着血和生命生长了呢?爱因斯坦说:死是永恒的自由。这诗人的永恒的自由是寄托在青青芳草之上吗?而那时,我满心依恋着留下的却偏偏是玫瑰。人生,会有多少难以弥补的遗憾呀!我感到脸上有泪水濡濡而下,仿佛有一种圣洁的灵光在我面前照亮。刹那间,我进入了类似祈祷的心境:在玫瑰和青草之间,我选择了什么呢?如果有朝一日玫瑰花能像青草一样漫山遍野、如火如茶地覆盖了地球上每寸土地,那时人间的生活该是何等轻盈,何等美丽!
    ④今年我还将踏青去,不过,在我虔诚的心里,最珍贵的,将不再是吐艳的玫瑰,而是含情的芳草了。
    18.从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看,这篇文章属于散文。(2分)
    19.从第③段可以看出,诗人临终前对青草那样钟情的原因是:这青草不但凝聚着,而且寄托了诗人的。(4分)
    20.对文章第①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设置悬念,引起下文  B.概括全文内容
    C.交代背景,烘托人物  D.点明本文题意
    21.对本文主旨理解正确的两个选项是(   )(3分)
    A.用象征手法,歌颂无数烈士甘献青春的伟大精神。
    B.记踏青经过,抒发作者对艰苦跋涉年代的特殊感情。
    C.忆战争生活,表达作者对当年误解诗人心愿的忏悔之情。
    D.借青青芳草,寄托作者对生命、自由、理想的绵绵情思。
    E.以对比描写,说明玫瑰与青草相比显得不足珍贵。
    22、片断写作练习:(40分)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如今这座糖厂已建起来了,当你参观这座糖厂,目睹红军烈士的遗物,不免思绪翻滚,请一段文字表达你当时的心情。
    《长征》节选
    第一部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泥泞(n ng) 猝然(c ) 犹豫(y ) 冤枉(y< n)
    B.愕然( ) 蓦地(m ) 哀鸣(m ng) 踉跄(qi ng)
    C.篝火(g u) 缰绳(ji ng) 疲惫(b i) 掠过(l< )
    D.气氛(f n) 绚丽(xu n) 急骤(zh u) 缴获(ji o)
    2.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6分)
    ①彭德怀惨然一笑:“没事。不知为什么,我彭某人的眼睛冒起了金花,两腿一软,就栽倒了。”
    ②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
    ③刘少奇一面大步踉跄地走着,一面举目四望。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依然  愕然  猝然  毅然
    (1)(周团长)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2)警卫员     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刘少奇焦急地:“小同志,快醒醒。”
    这个同志      动不动地低头坐着。
    (4)刘少奇大惊:“你哭什么?”
    彭德怀:“你冤枉他了。”刘少奇     一怔。
    4.“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创举,而且也是中国文人的骄傲”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5.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仿这个句子续写一个比喻,再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4分)
    长征是。
    课堂是,课堂是,课堂是。
    第二部分:
    (一)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6.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3分)
    7.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3分)
    8、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分)
    (二)
    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9.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3分)
    10.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①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11.“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3.读了选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分)
    (三)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化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以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昨天他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他。我望着他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我们是邻居。他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我人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我还在家里,他常跑来找我:“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骑在我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由于他的宣传影响,我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他对战士们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部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忙去过去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社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围剿(  ) ②腌鱼(  ) ③宿营(  )
    1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16.选文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17.选文第五段为什么穿插了对老铁过去经历的回忆?(3分)
    18.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分)
    19.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感想。(3分)
    20、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指挥员跳下马来,向毛泽东报告说,叶剑英率部走出草地,攻占班佑,并送来了慰问品,毛泽东分外激动,叫大家快起来吃饭。整个草地沸腾了。
    请你写一段场景描写,表现出当时“沸腾”的场面。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一部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w iy    p ngb    p ngp i   ji ozhu
    逶    磅      澎     焦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蜷(  ) 缀(  ) 呜咽(  ) 愠(  )怒 猝( )然
    3.默写。
    (1)金沙水拍云崖暖,               。
    (2)             ,三军过后尽开颜。
    (3)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      ,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4)雪皑皑,         ,             ,炊断粮。      ,千锤百炼不怕难。
    4.请在下列句中的括号内填上标点。
    (1)刘少奇:“这是饿的!”他转身大喊:“警卫员(  )快来(  )”
    (2)蔡畅:“主席,你有办法驱散大家的疲劳和饥寒吗(  )”毛泽东:“我哪里有哇(  )不过,我从(  )马赛曲(  )中感悟出了一条真理(  )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并将错字圈出改正。
    A.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期侮瑶民。
    B.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竞不知如何是好了。
    C.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牵着一匹驼着文件的战马无力地走来。
    D.毛泽东循着歌声走到近前,他驻步静静地倾听。
    第二部分:
    (一)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
    7.诗人写山先言其大,“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接着言其小,“腾细浪……走泥丸”。你认为这矛盾吗?为什么?
    8.红军长征,以爬雪山、过草地为最艰苦,而诗的最后两句却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9.“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横”字用得好,请说说理由。
    10.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长征具有怎样的精神?
    11.红军长征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二)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何会“忽然醒来”?为何“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3.按原文在横线上填入语句。
    14.本段文字既说“寂静”又写出许多声响,对这种写法的正确理解应是(  )
    A.前后矛盾  B.以动写静  C.静中有动  D.动中有静
    15.“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把这句话中的“又是”改为“还有”行不行?为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红军战士却能欣赏“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又能用耳朵来欣赏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17.本段文字按触觉、视觉、听觉分为三个层次,试用“||”在文中标出。
    18.连用几个“像”或“好像”描写你熟悉的景物,表达自己对景物的感受。
    (三)
    (1)一个人的历史永远是用自己行走的脚写的,不同的人留下的脚步大小不相同,有些人的脚步叫无知,有些人的脚步叫高贵。
    (2)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3)莱伊恩自信只要用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并列举了相关的实例,他拒绝接受工程验收者的建议。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府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原来的主张吧,市政府官员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糊弄那些愚昧无知却又刚愎自用的市政官员。
    (4)300多年过去了,市政官员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
    (5)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他们把这个市政大厅称做是“嘲笑无知的建筑”。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     (回避、遮掩、掩饰),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意图、旨在、目的)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
    (6)作为一个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过去、现在都有大批超出他的人,但作为一个自然人,他无疑非常伟大,这种伟大表现在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给心灵的高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十白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
    19.完成下列三个小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