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说刻画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烘托。据此判断,下列表现诸葛亮的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③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 ④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⑤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A.①③⑤/②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⑤/①② 9.对文段中后人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2分)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A.这首诗概括了诸葛亮凭三尺瑶琴胜司马懿十几万人马的故事。 B.诗中没有直接对诸葛亮进行赞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后人对他的敬佩之情。 C.诗中通过“三尺瑶琴”和“十五万人”的对比,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讽刺了司马懿。 D.“土人指点到今疑”是说司马懿始终都没有弄明白当地人给他的指点。 10.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文段所写的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空城计”的故事 B.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孔明和司马懿。 C.文中不仅表现了孔明“智”的一面,而且表现了他“勇”的一面。 D.文中刻画人物,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双方力量的对比,孔明和众官的对比等。 1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 2分) 12、根据问题填空。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3分) 司马懿的笑是一种 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 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 而 。 13、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2分) (二)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她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纱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装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明显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来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的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人的性命将宣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另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油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心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蜡烛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过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这样年纪的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梯时,蜡烛熄灭了。 14 、 请根据文章内容拟一个10个字以内的题 目。(2分) 15、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了”中加点的“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 (1) (2) (2分) 16、“你不用蜡烛就不行 吗”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用反问句是为了表现那个 中尉 的态度。(1分) 17、“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句分别用了 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既 又憎恨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 。 (3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