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日军的据点旁边,是一个小村子,渡边忽然鬼使神差地走进村子,走到一家中国人的门前。 ⑥这家中国人他是记得的。几个月前,他曾和另外几个日本士兵到 这家“征集粮秣(mò,牲口的饲料)”。当他们要把这家人的粮食全部装上大车拉走时,这家的老汉死死拉住最后一袋粮食不放,口中还不停地叫骂着,是渡边上来一脚将他踢倒才把粮食夺下来的。日本兵用刺刀对着那个老汉的胸口,而倒在地上的老汉依然对渡边怒目而视。老汉的儿子一边用力拉着父亲的手臂,一边对日本兵叩头求饶。 ⑦那一次,渡边他们并没有杀这个老者,因为当时日军下令:不要在驻地的村庄随意杀人,以免更失民心。但是,渡边对那个一直怒目而视的老汉却印象深刻,觉得他是个“好汉”。 ⑧这次,渡边就笔直地走到了这个老汉的家门前。非常巧,那老汉正坐在自家门前吸着旱烟,看到渡边走来,冷冷地转过头去不理他。渡边以立正的姿态站在老汉身后,许久不知道该说什么。老汉始终没有转过身来。 ⑨最终,渡边鼓足勇气,对老汉说:“我们打败了。” ⑩老汉微微侧过头来,眼里有些疑惑,有些戒备。看到老汉仿佛没有听明白,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我们,日本,打败了;你们,中国,打胜了。”说完,他很紧张。 ⑾最终那老汉似乎听懂了,转过头来,看着渡边,也是慢慢地说:“哦,你们打败了啊??”他的身体慢慢放松,填上一锅烟,看了看渡边,说:“那你就可以回去了啊。”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那老者又重复了一句:“那你就可以回家去了啊。” ⑿那一刻,渡边的心头仿佛被重重地一撞,一时百感交集。 ⒀令他更惊讶的是,听明白老人那句话里“家”的意思,自己的眼里竟然有了泪?渡边在演讲中这样说:“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6. 听到战败的消息,渡边等日本兵想不想回家?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分) 17. 第⑾段中的“渡边尽量放慢语速说”和第⑿段中老汉“也是慢慢地说”各自放慢的原因是什么?(4分) 18.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渡边惊讶地看到,那老者的目光竟是十分平和的。 (2)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终于明白——在那一刻,我,又重新成了一个人。 19. 结合全文看来,你认为题目“让鬼子兵回家”有哪些含义?(4分) 三、作文(共50分) 2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 “这样多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 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500字;④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 丹阳市2015初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解析) 参 考 答 案 二、阅读理解(共44分) (一)(共14分) 7.①打败日本轻而易举,做东方老大毫无问题;②没有后顾之忧,西洋鬼子似乎并不想让我们亡国。 (共2分。意对即可) 8.反语,讽刺那些只会横行霸道、欺凌弱小而毫无战斗力的八旗兵,与下文遇见东洋人后的“踪影全无”形成鲜明对比。(2分) 9.不同:甲午战争时“痛恨李鸿章”,八国联军侵华时是“盼着李中堂来”。(2分) 原因:甲午战争时军民们都认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李鸿章的里通外国,是汉奸”;八国联军侵华时,大家都“盼着这个汉奸,来搭救他们出水火”。(2分) 10.普通百姓、军人、士大夫(或“开明人士”)(3分) 11.百姓无知愚昧,醉心于天朝上国强大无敌的迷梦(1分);内政腐败,军纪废弛,军队毫无战斗力(1分);士大夫阶层宁做亡国奴,也丝毫不愿反抗。(1分)总的来说,这里的“浮肿”是指整个国家民族都在甲午战争中无知、闭塞、虚妄、奴性到了极点。(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50分) 20.作文评分标准,参照中考评分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