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大题共40分) 25.请以“只是因为”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三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七年级语文(上)(人教实验版)第一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 1.C[A.依偎(wēi);B.憔悴(cuì);D.菡萏(hàn)、敧斜(qī)。] 2.A(A.“奇”错,应为“其”,意为“自己的”。) 3.A(正确运用词语,必须要结合具体语境,在本题中,“暴怒无常”与“开始向我求情”不符,可换为“焦躁不安”。) 4.C(A.缺少主语,去掉“使得”;B.否定词误用,导致语义改变,将“不再”改为“的”;D.主谓搭配不当,去掉“能否”。) 5.A(“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便成了“十七”和“八”并列了。这不符合表述原意。) 6.(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 7.(1)《世说新语》刘义庆(2)印度冰心 8.(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注意“儿女”是古今异义词,在句中指子侄辈的人。)(2)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注意“未若”是“比不上”的意思。) 9.示例:伤春悲秋黛玉泪葬花神机妙算孔明巧借风披荆斩棘悟空勤开路赤手空拳武松勇伏虎(对联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运用对偶等,本题中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选用合适的词语与上联对称。) 10.(1)“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才(3)丢下、舍弃(4)回头 看(解释词语,要注意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11.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翻译时以直译 为主,对句中的关键词要一一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的语气和语序。) 12.陈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能言善辩的小孩。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联系选文,结合实际分析概括即可。) 13.C(这是有深层次含义的句子,说明生活的重担已经转到了“我”的肩上,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 14.心理尊老爱幼亲密和谐(分析此填空,要结合上下文来考虑。) 15.“整个世界”是指:一个是老人,代表着业已过去的时代和世界;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这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带有象征性的句子,理解此句要多注意其象征意义。) 16.A(母亲躲出去,是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是十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因而A项是正确的) 17.D(揭示了母亲坚韧、顽强的性格正是经历过千辛万苦的磨炼才形成的。) 18.(1)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景物描写是指对日月山川、树木花草、季节气象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主要作用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此处描写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衬托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 19.本文塑造了一位忍着肝病的巨大痛苦,帮助双腿瘫痪的儿子重新鼓起生活勇气的母亲的形象,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归纳主旨,可采用文章描写了……,表现了……歌颂了……的形式。) 20.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意对即可)(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中年男子请求坐一次“我”的车,至于坐车的原因在第?段中交代出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21.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绝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等的描写。“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农民工;正因为“满身油漆和泥土”才被拒绝坐车;也说明他工作非常艰辛,顾不上洗刷干净就来接孩子;他的这种脏兮兮的样子也让“我”“皱眉”“犹豫”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