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B(B项中没有运用排比修辞手法。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手法。) 4.A(“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用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5.A(《背影》一文写了四次“背影”,第一、三次为略写,第二、四次为详写。) 6.(1)示例:您是春风,为我吹散心头愁云;您是大树,为我送来夏日清凉;您是港湾,让我停泊心灵之船。妈妈,衷心地祝您母亲节快乐。(2)示例:在家里,我们应该主动承担一 些家务,让劳累的母亲能休息一会儿。在学校,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母亲对我们的期望。(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7.D(文段主要写的事件是 在车站“送别”时父亲给“我”“买橘”的情节。) 8.D(眼泪体现了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举动的感激。) 9.动作描写。文段中父亲的形象主要是通过父亲为“我”买橘子的举动表现出来的。(本文段非常出色的地方就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我们可以从此点入手分析。) 10.因为“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感情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文段描写了父亲 的“背影”,这都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的,都是为了表现父亲,我 们可从此处入手分析。) 11.“佛”改为“拂” “班”改为“斑”(注意平日的积累,辨别错别字要结合语境,以义辨形。) 12.新入伍的儿子为送别的母亲敬军礼;老人送上大学的孙女二人互让十元钱;恋人话别;初识的患难之交别离;学生送别实习老师。(答案在第七段中,上文有明确提示:“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13.铁轨与血管很相像,有起点亦有终点,都起到运输的作用。站台预示着别离,铁轨就像 血管一样,那种别离之情源自心底,绵绵不尽的亲情、友情、爱情犹如血液一 般,不断奔流、循环。(此题考查对比喻修辞的理解,将“铁轨”比喻成“血管”,是因为这两者之间有相同的地方,分析出这些共性即是此题的答案。) 14.优美、含蓄,散文诗一般,运用修辞生动。例如:第九段中,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站台分别时情感的细腻、豪放、绵绵不绝、坚强、留恋、期待等情感。(此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理解。举例要和阐述 的观点一致。) 15.文章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母亲讨饭(米)供儿子读书的故事,表现了母爱无疆的主题。(对故事类文章进行概括时,首先要找出“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故事的思想意义;然后用一两句话将其表达出来即可。) 16.(1)A “轻轻地、细细地”表现母亲对儿子的呵护,通过细节描写,体 现了深厚的母爱。(2)B “斑驳陆离”形容土墙已经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了。“噌噌”形容长得很快。本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儿子”家虽然十分贫穷,但儿子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地成长。(分析 文章语言特点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比如在结构上语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可以突出事物特征,这些需要具体分析。从内容上分析,一般要知道这句话或这段话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句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突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特点。) 17.因为这三袋米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是母爱的结晶,母爱是无价的,金钱买得到粮食,但买不到母爱。(之所以说这三袋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是因为这三袋米是母亲一点一点讨来的,凝聚着母亲的汗水和心血,体现了最伟大的母爱。) 18.示例:天啊!那位靠乞讨大米供儿子上学的母亲竟是我的娘。娘啊!您拖着残疾的身躯乞讨供我读书,那漫长的乞讨路上印下了您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和殷切希望。儿子不知怎样才能回报您的恩情。(开放性试题,想象围绕“儿子感恩母亲”的主题即可。) 19.示例一:每天早晨桌上的早餐,每次出门前那声亲切的叮咛,获得成功时给我肯定,遭遇失败时给我鼓励……我愿永远停靠在母爱的港湾。示例二:爸爸总是那么严厉,生活中让我独立、学习上让我自主,每次遇到困难总不让我退缩。其实,在他那威严的面孔下藏着一颗慈爱的心。(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要求以记叙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寸草心”一词源于唐代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心”是说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心怀感恩,而“心”的修饰语是“寸草”,意指这恩是小恩即可。因为恩情无论大小,我们都已从中受益,从中受到熏陶。 恰如提示所说“面对亲人、朋友、社会、自然的爱”,我们必须以一颗“寸草心”予以回报。这种“寸草心”可以触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很好的洗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