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模拟试卷(由答案浙江嘉兴) 温馨提示:同学们,六月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即将迎来期末考试。期末模拟练习可以让我们收获成功而喜悦,发现问题而清醒。千万不要畏惧和紧张,发挥你的正常水平,你一定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写出汉字。(3分) 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渐渐变得成熟了。蓦然回首,我们发现,七年级下语文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感悟和体验。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感受到作者在人迹hǎn( )至的百草园里捕鸟的乐趣;读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广大的关东原野上chì( )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先生钻探古代典籍时qiè( )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以上下文连贯的要求来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母亲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3.古诗文积累。(7分) ①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②赵翼《论诗》中表明代代都有影响后世人才的两句诗是 ▲ , ▲ 。 ③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月”有关的句子。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连续的两句: ▲ , ▲ 。 ④《孙权劝学》中句子“ ▲ , ▲ ”告诉我们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进步。 4.名著阅读(2分) ▲ (人物名)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作家,他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外祖母慈祥善良,勤劳能干;而 是个既残暴又慈爱的人,曾用树枝抽得阿廖沙失去知觉,也曾教他认字,关心他成长。 5.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5分) 嘉兴电视台《校园零距离》栏目组正在进行《我也追“星”》专题采访。假如你正接受采访,你会怎么说? (1)问:“步入初中,你从课本中一定认识了不少名人,其中,你最崇敬的名人是谁?结合事例来说说你从这位名人身上学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3分) (2)以“美德”为陈述对象,仿造下面句式赞美你崇拜的名人。 (2分)美德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寒冷无助的人感到温暖; ▲ , ▲ ;美德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最后一课(节选)(11分)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6.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7.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达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深刻内涵,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3分) 9.“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一句中韩麦尔先生哽住了,请你发挥想象,把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写出来。 (3分) (二)走向虫子(12分)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 后腿使劲儿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儿,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我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 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很多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 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 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选自《意林》2007年第8期,有删改) 10.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 概括本文写的三 件事。(3分) 11.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语。(2分) A.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B. 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12.文末说:“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文章中有好几处与此呼应的句子,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据此谈谈本文主题是什么。 (4分) 13.本文原标题是“三只虫”,后来才改为“走向虫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3分) 三.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田家 宋?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4.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 ”字尽现田园清朗意境。(1分) 15.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狼》 (8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①一狼仍从 ②从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暇甚 1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8.读完全文,你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什么启发?(2分) (三)(6分)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今之庸医妄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①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②饧:读táng,同“糖”。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 ) (2)闻一医家术甚高( ) (3)走而告之曰 ( ) (4)偶一求药者既去 ( ) 20.翻译句子。(2分) 原礼心异之,问其故。 21.谈谈文中“医家”是怎样一个人?(2分) 四、作文(40分)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初一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个学期,你收获了什么?是幸福、坚强、感动,还是??????请以“初一,我收获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罕 炽 锲 2.D 3.(7分)(1)野渡无人舟自横;(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含月的诗句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分)高尔基, 外祖父 5.(1)(3分)一定是书中出现过的人物名和相关事例(1分),言之有理即可。 (2)(1分)如美德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仅供参考)二、现代文阅读 (一)最后一课(节选)11分6.钟声意味着学校法语学习的结束,或最后一课的结束。不能删除。“忽然”表现了师生最后一课时学习法语的专注,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3分) 7.表现了他对祖国深切热烈的爱和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2分) 8.首先祖国语言是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就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从而去赶走侵略者。(4分) 9.略(符合人物心理和当时情境,语言通顺即可)(3分) (二)(12分) 10. (3分)小虫在手上爬 蜣螂滚粪蛋 蚂蚁搬干虫 11. (2分) 参考示例:A“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慢慢悠悠”写出小虫爬行的悠然自得,反衬出“我”嘲笑虫子的自以为是。 B 从“牵”、“咬”,到“腾”、“抡”“扇”,一系列的动词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蚂蚁打架的激烈,情趣盎然,也暗示“我”给蚂蚁帮的是倒忙。 12. (4分) 呼应的语句有: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又想错了。我又搞错了。(写出其中两句即可,2分)本文主题:本文揭示了人对自然生物的无知与隔膜,反思批判人类的自以为是。(2分) 13.(3分) “三只虫”只是点明观察对象,而“走向虫子”,则有主动地接近它、了解它、理解它的意味,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16分) (一)(4分) 14.(1分)明 15.(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二)(10分) 16.(4分)①跟从;②旧,原来;③像狗一样;④神情或态度 17.(3分)另一只狼在柴草堆打洞,想要从洞中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18.(2分)对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才会胜利。 (三)(6分) 19.(1)曾经 (2)听说 (3)他,指求药者 (4)离开(2分) 20.原礼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原因。(把握重点词“异”“故”的意思)(2分) 21.是一位好心(不失一定医德)的人,但又是一位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贻笑大方、不识字)的人。(2分) 对于这个问题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