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说过:“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维、涵育情感。”所以语文学科,作为为学习母语而专门设立的教学科目,其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并且是一门有几千年文化内涵的艺术。对于中学生来讲,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是掌握这把工具。经过中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能联系实际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我把这些要求通俗化成:可以完成各种应用文写作,可以通读各种文学作品,可以了解新闻媒体上的新闻大意等。可是近来报纸上披露的一些现象着实令我们震惊,下面是摘录的三个代表事例:事件1,某重点大学的学生因写不好一篇自荐信而误了前程;事件2,首都人民大会堂的标语横幅上曾有将“再接再厉”的“厉”书成“励”的错误;事件3,广播电台播音员曾犯过类似把“臀”读成“殿”等读音错误多次,事例中的人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甚至是搞文艺宣传工作的,但是在一般成语、熟语、词语的读音,写应用文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还属于中学生水平。这说明中学语文学习是个积累过程,是长期的工作,所以中学语文学习应该更加讲究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中学生针对语文科课文内容,通过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动化了的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中学生必备的学习修养。这些习惯不仅影响中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到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现就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几个环节:思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学习习惯谈点看法。 一、培养中学生善于思维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概括了人们读书必须善于思维,才能获得真实知识的重要意义。人类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发展智力因素。培养中学生语文科的思维学习习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正确思维。正确的思维就是学习时思考活动符合逻辑,不自相矛盾,推理前后一致,判断恰当且形成的概念正确。一位老师在第二课堂中引导学生去分析一则谜语:“一位老人遇见一名顽童在路上玩耍,不让他过去,便问:‘你是谁家的孩童?叫什么?今几岁?’童子答:‘我的家姓,我的绰号、年龄都是同一个字。’老者就是猜不出,只好绕道了。”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猜玩童的娃。首先分析已知分析:条件一是此顽童“顽”而霸道,应得个霸道的绰号;条件二是此孩童机智且不羞于生人前——说明不会是小孩童,此孩童又太顽皮——说明不会是很大的孩童;条件三是顽童‘姓’是可分解或译成数字的。根据已知,老师请同学们说出一些有关顽童的小绰号,再从中找到有关姓氏的字眼,再套到不大又不小的童年年龄,限八岁至十三岁之间的数字,最终找到了答案“王”,“一十一岁”。这样一个谜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培养出了一个合理的逻辑思维。 (2)培养中学生的敏捷思维。敏捷思维是思维迅速,反应敏捷的一种优良品质。是指思考时善于压缩思维过程,在熟悉已有知识的前提下,对问题迅速作果断的解答。在这方面要多给学生讲故事,启发他们思考。如:苏东坡和他胞妹苏小妹从小就有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展开思维训练。一次,东坡自称猎获白鹤一只,罩于密笼里,让小妹对此作诗,小妹当即脱口而出:“头戴红冠着白衣,江河湖海啄虾鱼”;至此,东坡马上撤去笼罩,现出的不是白鹤却是乌鸦,打断小妹思路,但小妹马上反应过来,补上两句:“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浴笔池。”这样一个趣味故事,思维的敏捷从中定会得到培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