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文中最后一段, “哦,我才醒。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中的“看看那块席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2分) 不能。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里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24、对下列句子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是一项是( B )(2分) 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 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这样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C、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将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换使用,这样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共18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元方入门不顾 顾:_回头看____ (2) 下车引之 引:_拉_____ (3) 太丘舍去 去:__离开_____ (4)相委而去 委:_丢下、舍弃_____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起出发),中午你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7、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2分)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8、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2分)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29、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2分)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 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 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