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分别可用“静”“闹”概括。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 )乙段为( )(2分) A 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 B “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 C “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 D 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 1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叙述来完成的。(2分) 16、甲乙两段中表达“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1)甲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⑴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是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⑵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⑶见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⑷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上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⑸老师说,性别。 ⑹女。大家刷刷写下。 ⑺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像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⑻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谈话,同学们说,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⑽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⑾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⑿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⒀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干净净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⒁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⒂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