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使至塞上》诗五首(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4.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三)总结、扩展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出了对友人不幸的关切; 《春望》集国忧、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
    诗人们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课时
    学习《登飞来峰》《论诗》
    导语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王维诗的宏大、李白诗的飘逸、杜甫诗的沉郁,这节课我们再来品味王安石诗之超拔、赵翼诗之洒脱,体会赵翼评价李杜中显露出的风流。
    (一)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赵翼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缘,因为;李杜,李白、杜甫;才,才华;风骚,《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2.教师出示辅助理解的材料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王安石曾系统提出并积极推行一系列变法改革主张,以期富国强兵,但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在新法被全部废除的宋哲宗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忧愤而死,这首诗中,就体现了他革旧出新的远大政治抱负。
    3.分析、体会这两首诗的意境
    (1)《登飞来峰》 王安石
    《登飞来峰》是写登高远览,借以抒发理想与抱负的抒情诗。全诗构思奇特,选择角度新颖:登高望远,却没有为描写景物多费笔墨,而旨在引出议论。
    诗的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立足点之高,为接下来的议论抒情做好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