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整体感知 1、 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 2、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 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 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一. 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 二. 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三. 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小结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局部探究: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 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 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 A 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B 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C 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D 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E 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 F 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5、 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彩的。 布置作业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