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狡猾”,是调皮、机灵的意思。它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深刻理解和爱戴。 3.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一般的情况下,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三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在语意、感情色彩、表达效果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哪个好?说出点道理来。 引导学生领会本文朴实、生动、准确的语言。 1.(1)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2)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JB)〗 第一句的词序是“接近”在先,“爱好”在后,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先接近,有了了解,才产生爱好。第二句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 2.(1)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2)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第一句连用了两个“怎么会不”,加强了语气,抒发了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感情。第二句“并且”以下易发生歧义,表达效果不如第一句。 3.(1)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2)急于模仿她握铅笔的姿势。 第一句把宾语“她握铅笔的姿势”提到动词“模仿”前边,突出学生们急于模仿老师范围之广,强调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学生对老师的爱及乐于接近。第二句则只表达了模仿执笔姿势,没有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4.(1)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2)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第一句从孩子的眼光谈论老师给“我”的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第二句直接用“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来颂扬蔡老师当时的作法,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 5.(1)我很想再见到我的蔡老师。 (2)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第二句感情深沉含蓄,第一句感情平直,联系课文前后的语气和感情,第二句表达效果更好。 四介绍你的一位老师,要有生动事例,写二三百字。 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