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文写春天,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感情线索,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然后背诵全文。 这一题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现。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让学生对思路有比较明确的认识。此外,还可以把这一问题适当延伸,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作者在绘春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五幅春景图的。 本文分三部分安排,这三部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到来,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重复使用“盼望着,盼望着”,突出了作者对春的渴望;春天降临后,作者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用浓墨重彩描绘这美丽的春天;最后用三个比喻直接颂扬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概括地说,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安排全文的。 二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偷偷地”“钻”把小草拟人化了,好像小孩子玩捉迷藏一样,不期然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且“钻”字还透露出小草的顽强的生命力。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如果把“闹”换成“叫”,有什么不好?) “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一句先说春风“像母亲的手”,是比喻;又顺着说它能“抚摸”,是拟人。这个句子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使用,写出了春风怎样的特点?) 把春风写得像人一样,突出了它的温暖和柔情。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各自成段,它们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影响?) 不能颠倒。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 给下列几组字注音,并分别组词。 嫩nèn,鲜嫩 眨zhǎ,眨眼 嘹liáo,嘹亮 懒lǎn,懒散 泛fàn,广泛 缭liáo,缭绕 薄báo,薄纸 烘hōng,烘托 蓑suō,蓑衣 簿bù,练习簿 哄hōng,哄堂大笑 衰shuāi,衰弱 四 文章写春花,还写了花下的蜜蜂和蝴蝶;写春风,还写了唱歌的鸟儿,吹笛的牧童:动静结合,较好地展示了景物的特色。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尽量写得生动活泼些。 这一题主要让学生明白:描写景物,不能简单地直接写景或只写静态的景,还要能在静景当中穿插动态的描写,或通过其他事物衬托出这一景物的动态。可从教学这一课开始就给学生留下这个作业,让他们边学课文边细致观察某一景象,然后在本课结束时完成这个片段练习。 《春》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