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抓住人物传记特点进行教学的建议 分析文章前应先对梵高的生平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作为一篇节选的文章,讲课之前还应当适当介绍该节的前后情节,让学生对梵高有较为整体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学习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文学作品,本文兼有小说的特点,因此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运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入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与前面所学的三篇课文有较大的不同,本文作者运用文学创作的方法,通过刻画人物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讲解课文时,应抓住本文的这一特点,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让学生认识、了解梵高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在前几篇传记的学习中,我们强调了传记对史料真实性的要求。而本文却有作者的虚构。因此在讲解时应当注意让学生了解本文是怎样将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梵高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画家,师生可以在课外查找一些他的绘画作品,上课时展示给大家,了解梵高的创作风格。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同学的绘画兴趣入手,指出绘画的才技有“天才”可言,但对艺术的忘我追求、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却是日积月累磨炼出来的。今天,我们借助《梵高传》来体验一下画家们忘我的精神境界。 熟悉课文、掌握字词、理清结构的任务。 二、整体感知 l.梵高全名温森特·梵·高,荷兰画家,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一生酷爱绘画,是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他主要活跃在法国,其绘画创作主张色彩的突变和内容的深刻。1890年自杀,年仅37岁,是画坛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生前不被人们重视,但在他死后,其作品的高超价值才被人们所发现,使梵高成为19世纪享誉欧洲的一颗最辉煌的巨星。 2.本文选自美国传记文学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梵高在经历了两次恋爱挫折之后,回到故乡纽恩南,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他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那些世俗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甚至他的家人也因怕他会破坏家庭名声而不愿他回家。其间他父亲去世,他被妹妹赶出家门,租住在一个教堂看守人家中。牧师煽动镇上的人驱逐他,诬蔑他,但是朴实的农民接受他,让他自由地画,耐心地给他做模特儿。终于,在他即将被赶出镇子的最后时刻,他画出了传世佳作《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安于天命、不知反抗的精神面貌,即本文记述的这一段生活。 3.请几位同学串读课文,其他人了解课文内容,并扫除文字障碍。 (字词略) 三、阅读分析 1.划分全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一6自然段):梵高被驱逐,但他坚定作画目标。 第二部分(第7一27自然段):梵病专心作画,废寝忘食。 这—部分又可分成四个层次:(第7-15自然段)开始创作。(第16自然段)反复修改。(第17-19自然段)最后一天的绘画。(第20一27自然段)名画诞生。这四个层次中,除第二层略写外,都对梵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第三部分(第28自然段):离开纽恩南。 全文围绕着《吃土豆的人》的创作经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梵高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忘我执著的献身精神。在作者的笔下,梵高的形象是那样的清晰深刻,而在行文安排上,紧紧围绕作画选材,每一处笔墨都体现梵高的精神,线索明晰,结构紧凑,突出主题。 2.文章对梵高进行了哪些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记述他的生活?读出你认为最有代表性的语段。 提示:有语言、动作,特别是心理描写。本文特别注意了人物心理的挖掘和揣摩,从而更好地再现了梵高的生活,我们在读书中应特别注意体会这一特点。 3.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心理,把握性格特点。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为分析做准备,精读写得最精彩、最有回味价值的语段。 3.搜集有关梵高的资料,以加深对梵高的全面认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二、精要分析 找出第4-5段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提示: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