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教学设计:《伤仲永》(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