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点题,领起全文。总述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略)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承接上文,紧扣题旨。回忆旧社会挖荠菜的情景。(详)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进入转折,今昔对比,深化题意。叙写新社会挖荠菜、吃荠菜的感受。(详)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补完题蕴,总收全文。希望年轻一代珍爱养菜,珍爱生活。 全文也可以按时间推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l~10自然段):回忆解放前所受的苦难,写对“荠菜”的特殊感情。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解放后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的感慨和希望。 三、夹叙夹议的写法 课文的前半部分(1—10段),以记叙为主,生动具体的记叙了一个“馋丫头”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富有感染力。最后用“一个热切的愿望”发表了一点议论,揭示了穷人受穷的原因,又回答了为什么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的问题。 课文的后半部分(11—14段),以议论为主,但都是以记叙为基础的。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层:一层是在记叙了孩子们小时候和“我”一同挖荠菜时的高兴劲后,加上了一点议论,“我明白”,他们只是把这看成“一种有趣的游戏”。另一层记叙了孩子们长大后吃荠菜时的情景,孩子们的“迁就”、“漫不经心”的神态触发了“我”的思想,情不自禁地发表了大段的议论。 本文叙事具体感人,议论深刻情深。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仿佛是和读者促膝谈心,娓娓动听,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细致、深沉,使文章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明力,更好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四、情景交融的写法 作者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融为一体。例如文章在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有一段景物描写:“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好像一下全都掉在了神秘的沉寂里。”“我”面对夕阳西下,看到羊回圈,鸟归巢,而自己却有家难归。这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反衬出“我”当时的那种孤独、寂寞、焦急、悲伤、有家难归的复杂心情,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再如,“我”挖荠菜时的那段景物描写,那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田野,嫩生生的荠菜,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绽开花朵的绿树,还有蓝天白云……。作者用欢快的笔调,鲜明的色彩,描绘出了一个绚丽多彩、鸟语花香的世界,衬托出“我”当时自由、欢快的心境。 作者很好地把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 五、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为了突出主题思想,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不仅选用的对比材料很典型,而且对比的方法也灵活多样。例如: (l)并列式对比。它显示对比双方各自的特点。如写“我”小时候因饥饿在外面寻食吃,一般人家从没“抓”过“我”,也不想认真地惩罚“我”;但是“在地主家地里掰玉米棒子”,他的大管家竟拿木棒追打,还有财主儿子拍手踏脚的辱骂等等。并列对比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饥饿的孩子”的深切怜悯,突出财主家的凶狠恶毒。( 2)反衬式对比。它旨在反衬对比其中一方的特性,有强调作用。如写解放后菜场上的荠莱肥大、干净、“水灵灵”“整整齐齐”“价钱也不贵”,但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而且多年来,每到春天,总要去郊野挖荠菜。从我对菜场上的荠菜和田野里荠菜的两种不同感情的对比中,反衬出我对田野里荠菜的特殊感情,真切地说明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还有看到羊儿回圈、乌鸦归巢;而我虽听见妈妈焦急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却不敢答,也不敢回家。这两种情景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我”的凄楚、悲凉和绝望的心绪,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3)反叠式对比。即前后两组对比各构成一组对比,前后两组对比相叠形成反比。它既可以显示差异,又可突出矛盾,引人回味。如写解放前,我童年时代吃的是“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的荠菜;解放后,孩子们吃的却是“用精盐、麻油、味精、白糖精心调配”的养菜。这前一组对比,显示“ 荠菜”精美与粗劣的差异之大。又写我把(如此粗劣的)“荠菜糊”当作是“无上的美味”,感到无比的喜悦;孩子们却对(这样精美的)“荠菜”,只动着“懒洋洋的筷子”,漫不经心地挑几根。这后一组对比,显示出两种感情、两种态度的截然不同。前后两组对比相昼,又构成一对反比,突出了矛盾,促人深思,进而探索产生矛盾的原因,有助于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4)交叉式对比。即一个材料同时与几个材料互相交叉形成对比。它不仅一“材”多用,而且几组对比,互相照应,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特定关系。例如写我童年时痛苦的经历与挖荠菜坦然喜悦的情景对比;又与解放后孩子们幸福的生活,跑着挖荠莱、做游戏相对比;而解放前童年时代的我与解放后孩子们在田野上挖芥菜时的不同心境和感受又形成一个对比。几组交叉对比,互相照应,具体而真切地指明由于“我”与孩子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我”与孩子们就在对“挖荠菜”及“有些见解和行为”上表现不一样,进而揭示让年轻人了解过去的苦难生活,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主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