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梅岭三章》(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四)总结、扩展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