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这个人就是莫顿•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种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接着,我对同学们说,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然后我说,我们也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从小悬崖走向大人生。 再给你附上我的教学设计: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1、了解小中见大、以事寓理的记叙方法。 2、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能力训练: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寄予的生活哲理。 2、初步学会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思想情感教育: 1、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二.教学课时(2课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