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师,怎样才能做到美读呢? 师:这里面的学问可多了。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文章的语言本身入手。今天老师借用宋代文学批评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下字贵响”。来谈如何把握文章的语言。这里“下”是“写作”的意思。“响”是指“情思”。 生:我想这句话的意思可能就是告诉我们好文章贵在有“情思”,实际是在要求我们在诵读的时候要读出这些美妙的情思,才算是做到“美读”吧。 师:你真聪明!你想想,大凡文章,都不会没有情思,写文章的人是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而读文章的人是有了文辞再了解情思。这“响”呀,自然是有悲哀、怨恨、欢快、舒畅之响;有慷慨、悲壮雄浑之响;有同情、厌弃、缠绵、依恋之响;还有芬芳、洒脱、飘逸之响等等。如果要想将这些人间的绝妙之“响”充分表现出来,离开了诵读,是很难以把握的。 生:我明白了。 生:老师,听您这一番话,我终于明白了,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能否过关,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风格。还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从文章中所受到美的熏陶。并以此来达到提高听、说、写的能力。 师:对,希望同学们以此为起点,扎扎实实地练好诵读这一基本功吧。 相关知识链接之一 诵读常识 文体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 一、散文的诵读。这些文体的语言均属于散文语体。其特点是词语材料、修辞方式的选用都比较广泛,句式灵活多变,短句居多,适当穿插长句,结构自由。如:老舍的朱自清的《春》、《济南的冬天》、李汉荣的《山中访友》等。这类文章有的要求背诵(或精彩片断或全篇),有的不要求背诵,但要反复朗读。古人云:“读书十遍,其意自见。”在诵读这类文章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感情或飘柔似水,或激越奔放,或如泣如诉、或怒发冲冠,都要随着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二、诗歌的诵读。诗歌包括诗、词、曲。诗歌的语言集中凝练,具有鲜明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诗歌还具有浓浓的抒情意味。“诗者,志之所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语)。如: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不长,只有三节,却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这是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是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是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辛弃疾的《西江月》描述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见到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农事丰收的喜悦。诗歌一般都要求背诵,在背诵时,就要 抓住其韵律与节奏的特点,通过熟练的背诵,达到了解诗歌“志之所言”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