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示例 一、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这篇散文有真情、有灵性,语句铿锵激越.是训练朗读能力的好材料。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朗读训练,分析讨沦达到本课的素质 教育目标。(投影素质 教育目标内容) 二、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 三、重难点解决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注音并解释。 教师针对共性的问题全班予以订正。 2. 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边跟读—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本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演前;第二部分从“但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6.如果用—个字来概括第—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用“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个词概括? 亢奋、惊心动魄、震憾都可。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学生作答, 教师予以点评。引导学生往两方面考虑:—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修辞方法。 11.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