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 1、石榴 一、作者:郭沫若,诗集《女神》 二、主题:抓住石榴火红、热烈、充满活力(夏天的心脏)的特征,歌颂了石榴质朴镌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三、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说明的事物更形象,更富有动感 例如: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象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作用:采用了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动感地说明了石榴成熟时的情状。 四 、懂得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植物。 五、字词:奇崛 枯瘠 柔媚 犀利 忍俊不禁 丰腴 争妍斗艳 束缚 2、海燕 郑振铎 一、主题:通过对故乡的燕子(春景图)及海上的燕子(海天图)的对比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如轻烟似的)乡愁,及对家乡、对祖国的眷念不舍。(睹物生情,寓情于景) 二、记叙顺序:倒叙 三、字词:镌妙 憩息 融融泄泄 忧戚 蹇劣 四、背诵第一段、第八段 3、白鹅 丰子恺 一、主要内容:先通过对比生动形象地展示白鹅高傲的特征,而后从叫声、步态、吃饭等方面来写白鹅的高傲 二、字词:左顾右盼 猥鄙 冥顽 叫嚣 局促 净角 窥伺 蹑手蹑脚 不胜其烦 胜馔 分娩 三眼一板 岑寂 奢侈 4、鹤群 一、中心:课文通过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细致而生动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鹤群翱翔空中的美姿和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二、特点:1、分别从群体、个体两个角度对鹤群进行描写 2、把鹤放在群体中进行描写,突出表现鹤的“团队精神” 3、多处采用拟人的手法 4、三个场面:鹤群翔空、鹤鹰大战、救助伤鹤 三、字词:煦煦 络绎不绝 翌日 蜿蜒 无可言喻 飓风 绮丽 剽悍 束手无策 无济于事 伫立 凝眸 优哉游哉 5、鲁迅自传 一、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三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实业救国—医学救国—文艺救国),反映了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二、鲁迅先生的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青少年时期的往事。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诗《自题小像》:“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字词:筹办 侮蔑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埃德加.斯诺 一、文体:传记分为两类 1、自传 2、传(评传),本文属于评传 二、文中毛泽东的形象:志向远大,喜欢读书,擅长思考,有独立见解,坚强,有反抗意识 三、语言幽默、生动,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四、字词: 克勤克俭 慷慨 引经据典 指摘 恫吓 驯服 晓谕 危言耸听 怒不可遏 居丧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第一千个球 一、作者:贝利,巴西著名足球运动员,有“球王”之称 二、字词:生涯 滂沱 堕落 相提并论 无地自容 轻举妄动 8、少年爱因斯坦 一、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 二、字词:孤僻 涓涓 腼腆 遏止 跃跃欲试 流连忘返 怡然自得 井然有序 写作——写传记 借用传记体的形式来作文。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自己的理想,写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作简要的评述,也可以侧重记述几个典型事例,如《第一千个球》。 9、骆驼寻宝记 陈伯吹 一、主题: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成功必需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的勇气的道理,歌颂了“为大家谋福利”的崇高精神。 二、写作手法:1、对比:如,各种动物的半途而废与骆驼的坚持到底进行对比,突出骆驼坚定的信念,及百折不挠的毅力,战胜困难的勇气。) 2、反衬:如,用狮子等的强反衬骆驼(跛脚)的弱,突出骆驼的精神 3、善于抓各种动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三、骆驼的宝是“变沙漠为绿洲的宝”,你所寻求的“宝”是什么? 四、字词:携手 嫉妒 嬉戏 饶舌 对峙 温馨 淙淙 潺潺 鄙夷 高瞻远瞩 踽踽独行 花团锦簇 养尊处优 水泄不通 10、地毯下的尘土 一、作者作品:莫德.林赛(美国) 《美德书》 二、题目的含义:文章的关节点,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米妮的形象:勤劳、诚实 四、修辞手法:“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米妮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了米妮诚实的品质。 五、字词:勉强 葱茏 眷顾 真挚 津津有味 11、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英) 一、主题:这则童话故事讲述了巨人和孩子的故事,给我们以“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人生启迪。 二、字词:栖息 肆意 聆听 咆哮 翩翩起舞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一、主要内容:蟋蟀切斯特从乡下来到城里,在老鼠塔克和小男孩马里奥的帮助下,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的故事。 二、字词:霓虹灯 喧闹 孤苦伶仃 家喻户晓 忧郁 弥漫 涟漪 萦回 陶醉 三、续写:切斯特功成名就后回到乡下,会是一反怎样的情景,展开想象,以《蟋蟀还乡》为题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13、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一、主旨:抒发了对祖国和人民承受苦难的愤慨,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对光明和希望的憧憬和信心。 二、象征手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