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人教版初一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论语〉十则》复习教案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重点词语
    1、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愉快;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你;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聪明、智慧。
    2、词语解释
    ①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②[愠(yùn)]生气,发怒。③吾日三省(xǐng)吾身[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④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⑤[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⑥[弘(hóng)毅]刚强,勇毅。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三、阅读探究
    1、“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2、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5、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6、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8、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9、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0、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1、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