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作者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任人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把眼光射到了历史的深处。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海默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 2.言之有理即可。如:①中国人民“百年屈辱”史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现实对比。这为邓稼先出场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显得大气磅礴,突出邓稼先的功勋。②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了邓稼先虚怀若谷的品质和忠厚朴实的美德以及堪为人杰的伟大形象。③邓稼先在“文革”中的出色表现与“两派群众组织”表现对比,展现了邓稼先的隐忍顽强和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表现了他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卓越的领导才能。④中西文化的对比,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的魅力。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2.学者: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 革命家: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3.既有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又有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1.第一层:开头到“证实了他的‘言’和‘行’”。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第二层:最后两节。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2.①闻一多先生最初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②这句话表达了闻一多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3.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4.“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5.“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 6.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7.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1.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2.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3.贝多芬把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4.“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这句话是说,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是这种局限又使他超越形体和言辞,直接感知人的心灵世界,进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朋友会离去,会误解他,但是音乐不会,音乐永远陪伴他。 1.“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2.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3.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用音乐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信念、意志,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使音乐成为贝多芬灵魂的表现,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4.用描写“十分破旧,甚至不整洁”的衣饰,“蓬勃的头发”,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等印证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以及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的性格特征。用描写“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透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从而用“心灵”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 1.比作密不通风的磐石和不见天日的囚室。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耳聋带给贝多芬的极大不幸。2.罗曼?罗兰受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画了一位与贝多芬经历相似的文学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3.观众看到贝多芬指挥不正常而表现出惊讶。4.表现了人们对贝多芬遭遇不幸的震惊和痛惜,传达出强烈的感情。5.能坦然,镇定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达、乐观、勇敢的精神。6.贝多芬以他的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7.言之有理即可。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2.全文好像一出舞台剧。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人物:以福楼拜为核心人物,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逐个登场。主要内容:每个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人物之间的交流。全文结构好像是舞台剧的结构。 1.左拉 抓住他体质差,不善言谈的特点。 2.肖像、语言、动作 温和少言、坚毅、聪慧。 3.详写。因为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有详写的必要。 4.他担心亲爱的文学朋友误入荒谬的学说中,也担心文学创作的正确道路被埋没。 5.客观真实地描绘人物的外貌,对人物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给予由衷的欣赏和赞扬。 15.孙权劝学 1.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2.本文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伤仲永》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两文的写法不同,本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1.①告诉 ②像 ③好处 ④于是 2.略。 3.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吕蒙: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鲁肃:忠厚的长者。 4.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②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乃始就学‖及鲁肃…… 孙权劝学,吕蒙赞学。 6.对话(语言)描写。 16.社戏 四.顺序:6453721。详写:2、3、5、7;略写:1、4、6。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念的书;可钓虾、放牛,体验到许多乡间生活的乐趣。 2.双喜:聪明、热情、机灵、能干、善于为他人着想。六一公公:热情、淳朴、好客、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3.文中夏夜行船和月夜归航两幅画图描写得极为优美,作者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入手,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字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1.cuān fǔ 2.隐隐约约 夜间捕鱼 3.“朦胧”原为形容词,在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变得朦胧了”。“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修饰“山”连绵起伏的形状。 4.比喻、拟人;景物描写;以动衬静,衬托“我”看戏心情的急切。 5.夜航看戏 , 戏后归航 6.正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侧面:“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7.嗅觉、视觉、听觉、感觉等,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2.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鲁迅对故乡,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情感。鲁迅对既往的少年时代念念不忘,对现实的都市生活耿耿于怀。他留恋儿时看社戏的欣喜和诗意,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挚爱之情,更渗透着一个都市人绵绵不尽的乡愁。 17.安塞腰鼓 1.既使文章一咏三叹,又加强了感情的宣泄,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骤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叩击读者的心弦。 2.击鼓前的“静”是蓄势待发,让人联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击鼓后的静是以无声写有声。将后生们搏击完毕,凝气喘息的心态展露得淋漓尽致。 3.朴实、厚道、粗犷、奔放、豁达 4.言之有理即可。如:歌颂生命奔腾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人就应该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等。 1.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茂腾腾的后生;朴实的;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不曾响;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3.动静结合,更衬托出后生们的英姿。人和鼓的静则是为下文腰鼓表演蓄势。 4.单独成段,引人注意,人和鼓由静而转到动。 5.“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表现了后生的朴实和沉静美;“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表现了这群后生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略。 18.竹影 1.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夕阳渐渐退去的景象。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代替日光,月亮渐渐升起,竹影的形状由大变小。 五.1.是行文的线索,是孩子们和爸爸绘图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媒介和引子,文章通过爸爸的讲解,展示了对我们绘画知识的启蒙。 2.先写环境,写光线,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竹影。 3.形象地说明了中西两种审美体系两种绘图方式的不同。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洋画重写实,即重形似。 4.说明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1.照着真竹描画竹子。2.不注重像不像,而注重神气。评价中国画时,不要看它像不像实物,而要看它是否画出了美的姿势、活的神气、特有的品格。3.不多余。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以画马来写画竹,突出表现了竹画的不容易。4.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画神似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5.第一段侧重于父亲谈画竹子与画马的区别,第二段侧重于父亲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6.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只求神似,像符号;西洋画要像真物一样,不管是色、形,都求一样,像照相。 七.言之有理即可。如:有人认为艺术产生于游戏中。孩子们游戏之中往往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19.观舞记 1.得到了印度广大人民的培养和印度悠久文化艺术的滋养。 2.身体、神态、服饰 3.“台中间小桌上供奉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4.卡拉玛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1.表情、动作。 2.排比,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相通的。 4.飞动的“美”,身体、神态、服饰。 5.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6.“我们看到她忽而……铮铮的弦响。” 7.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 七。言之有理即可。如:《安塞腰鼓》表现的是一种阳刚之美,《观舞记》表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 20.口技 1.课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两个方面:表演者和听众。一方面正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另一方面侧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在描写过程中,都是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结合。2.表明口技不是靠其它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其目的,全在于赞美表演者技艺之高。3.全文紧扣表演的“善”,既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来正面突出口技表演的“善”,又用众宾反应来侧面烘托口技表演的“善”;既有作者简要的评论,画龙点睛地赞美口技表演的“善”;又有意味深长的开头与结尾以道具的简单来反衬口技表演的“善”。 1.①fèi ②jī 2.①夹杂 ②扬起,举起③一会儿 ④哆嗦的样子 3.①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②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③又夹。4.“变色离席”是写神态,“几欲先走”是写心理,这两句是说吓得想逃走而未走的心理与神态,所以不矛盾。作用是表现听众如临其境,说明口技人表演到达以假乱真的地步。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6…泼水声‖……名其一处也‖…几欲先走。第一层写口技表演,是正面描写;第二层是作者的议论;第三层是宾客的反应,是侧面描写。 21.伟大的悲剧 1.①诚信,勇于承认失败,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②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③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④无私的爱。举例略。 2.从课文最后两句话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 3.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4.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2.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 3.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 4.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 5.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 6.斯科特等人到达南极点后极度绝望的心情。 七.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 23.登上地球之颠 1.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靠意志、毅力、协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困难。 2.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和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有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3.课文中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地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一张一弛中,给人美的享受。 4.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1.景物(环境)描写。突出天气恶劣,暗示登山的困难。 2.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 3.为后文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珠峰作铺垫。 4.气候恶劣,体能下降,严重缺氧,山势险峻。 5.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无比。 6.去掉“中国”不好,因为人类成功地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人创下的记录。去掉了就不能突出这一点。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24.真正的英雄 1.蕴含的感情包括两个方面:悲痛和力量。感情变化的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心情,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行文中两种情感水乳交融。2.开拓精神、想像力、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3.在文中,“整个国家的想像力”可以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希望的中小学生。4.开拓精神、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和神奇的想像力,令人信赖的声誉、刚毅不屈的品质等。 1.沉痛哀悼七位勇敢的公民,表达追求理想的信念。2.他们始终以高度…以至献出生命。3.是特定称谓,既指向无限宇宙进行挑战的人,又指乘坐“挑战者号”的人。4.崇敬与哀思。5.无法寄托人民的哀思。6.“不同”是指他们所来的地方,“一致”是就他们的追求与肩负的使命而言的。7.“英雄”不仅仅是称号,更要有英雄的实绩。 七.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本来就是一部冒险的历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害怕,而是大义凛然、义无返顾、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27.斑羚飞渡 1.老斑羚为了拯救种群的自我牺牲精神。要爱护野生动物。3.第一次,面对绝险之境,头羊也一筹莫展。第二次,找到拯救种群办法时的信心。第三次,为自己即将走向死亡而悲伤。4.彩虹是虚幻的,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吧。 1.震惊 2.揭示全文中心。 3.侧面 4.②③段主要是议论,揭示斑羚为保护种群的自我牺牲精神。 5.前者表现斑羚那种视死如归的力量震撼人心,后者的作用是讴歌赞美斑羚的献身精神。 6.略。 28.华南虎 1.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 2.言之有理即可。 29.马 1.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用了许多其它的动物与马作比较、相互映衬,从而突出马的特点。 2.丧失了自己的“烈性”,屈从于主人的操纵,按照主人的颜色而行走;它不拒绝人的任何使命,甚至于超出自己的力量,舍去生命为人服务。丧失了自由,处处受束缚。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披着鞍辔的;它们的身上时常带着奴役或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伤痕;有时,它们的身上盖着丝绸和锦毡,戴上黄金项链,但这一切只是为了满足主人的虚荣。 3.一切行动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居无定所,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它们不攻击其它动物,不屑于与其他动物争斗。它们比大多数人工驯养的马强壮,轻捷和遒劲,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并且它们总是和平地聚集在一起,享受群居之乐。 4.首先,“教育”一词是拟人化用法,指的是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①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②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人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1.自由、强壮;豪迈、犷野 2.不攻击其它动物;不和别人或同类争夺食物 3.自由 4.野马:强壮、轻捷、遒劲、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家马: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5.言之有理即可。如:喜欢野马,因为它身材高大,优美,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豪迈而犷野,但天性不凶猛,不攻击其它动物,团结和睦。 6.天然马比人工马更美丽。 30.狼 1.可是两只狼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 2.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打算从洞里进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的花招能有多少呢? 1.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屠大窘 3.犬坐,目似暝、意暇甚,诱敌 4.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5.记叙、议论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