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语文 > 初一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测试题及答案2(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7、虚词用法
    (1)而 A 表顺接 B 表转接 C 表修饰 D 表并列
    远者小而近者大( )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结友而别( )道渴而死( )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2)以 A 动词,认为 B 介词,把、用、凭借、因为 C 连词,用来,来
    或以钱币乞之(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一儿以日初远( )
    以刀劈狼首(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 盖以诱敌( ) 投以骨( )
    (3)于 A 在 B 从 C 到 D 比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 ) 饮于河、渭( ) 犬坐于前(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4)为 A 成为 B 作为 C 认为 D因为 E 题写
    自为其名(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卒之为众人( ) 治经为博士( )
    化为邓林( ) 孰为汝多智乎(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5)之 A 代词 B 动词,去 C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D 结构助词,无实义
    E语气助词,无实义
    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卒之为众人( ) 受之天也( )
    拍而呜之(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撤屏视之( )
    复投之( ) 久之( ) 毙之( ) 禽兽之变诈( )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2.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3.学生提问说明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望,应予肯定。而先生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犯了教学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4.言之有理即可。如:主要是敬慕的态度,因为他为人正派,知识渊博,同时严而不厉,很爱学生,很少体罚。
    1.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2.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3.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4.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5.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 ”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6.拟人。续写略。 7.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2.相同点如: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
    2.爸爸的花儿落了
    1.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2.爸爸爱花、毕业典礼。3.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为“我”的成长起到了引路的作用。4.①父亲叮嘱②赖学被打③父亲爱花5.前呼后应。“花”有象征意义:花儿开得旺,爸爸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6.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和深深的眷念之情。
    1.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2.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石榴树下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3.表示话还没说完。4.“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 5.侧面烘托我的懂事、我的长大。6.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7.“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很大一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大了。”。
    3.丑小鸭
    1.丑小鸭离家出走是被迫的,因为不仅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就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他在野鸭群中受排挤,又经历了大雁被猎人打死的悲惨场面,最后死里逃生。在农家小院,他虽然也受嘲弄,也被人看不起,但已经有了一个可以生存的“温暖的屋子”,“有了一些朋友”他应该满足了。但是他偏不,他不愿意享受这种“安逸”,他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于是,他走了,他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了,他见到那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美丽的天鹅了。后来严冬到了,他虽然几乎被冻死,但当他仰慕的天鹅飞回来时,他不顾一切地朝他们飞去。于是,他发现自己也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试想,在已经有了相对安逸的生活以后,他如果不思进取,不再追求,他怎么能得到最终的幸福生活。2.在鸭群和鸡群中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不喜欢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要用脚踢他。他独自流浪到一个农舍。但因为他不能生蛋,发不出咪咪的叫声和迸不出火花,又被母鸡和雄猫赶走。后来,丑小鸭还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被冻死。3.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4.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最终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1.它认为自己是粗笨的,丑陋的,不配接近美丽的天鹅。2.作为一只天鹅,渴望与同类接近,那是他的本性,同时,“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是丑小鸭心中的梦想与追求,为了实现梦想,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丑小鸭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这儿苹果……春天的气息”,一方面,美丽的自然界与美丽而高贵的天鹅相映成趣,使故事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用自然环境的美丽来烘托丑小鸭美好的心灵,衬托人物的命运:丑小鸭变天鹅了。5.只要你不懈地追求,是金子总会闪光的。6.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小孩子给他面包和麦粒称赞他是最美的。7.感到难为情,太幸福了,一点也不骄傲。
    4.诗两首
    1.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2.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1.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2.劝告 希望3.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1.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2.象征3.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4.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5.伤仲永
    1.属于 2.曾经 3.写 4.聚,团结 5.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我 7.让,使 8.相称,相当 9.灭,尽 10.本来
    1.“扳”通“攀”,pān,牵,引 4.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自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 7.如①忽啼求之 ②即书诗四句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8.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正面:A B C; 侧面:D E F 10.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1.删去则行文更简洁,让读者通过事例去体会所说明的道理,更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不删,则文章叙事说理步步推进,并辨证地说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性,使读者理解更深刻。 2. 探究性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一个人的成功是基于多种因素的,只是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不等而已。也许有人会说:天赋是成才的关键,没有天赋,不能成才。也许有人说:天赋有利于成才。也许有人会说: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6.黄河颂
    1.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万丈狂澜;地理特征:九曲连环,绵延万里;历史贡献:文化摇篮,英雄辈出,民族屏障。 2.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4.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
    1.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2.三次反复出现,将歌词部分清楚地分为三个层次: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比喻,拟人等。 4.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而“看”的距离较近,与整首诗的气势不符。 5.望黄河,颂黄河。 6.伟大坚强 7.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朗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鲜明,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感情。
    最后一课
    1.一是营造与往常不同的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蓄势;二是结构上有一种呼应美;三是升华小说主题。 2.一是贯穿故事情节,二是深化小说主题。 3.从小弗郎士的视角叙述,主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现他内心的巨大悲痛、愤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连接故事中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1.qí gěng 2.高潮和结局 3.最后一课的结束。 4.普鲁士占领了法国。 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内心悲愤。 7.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对老师的热爱崇敬。 8.语言、动作、神态 表现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9.暗含最后一课已经结束。 10.用手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内心的极度悲愤,倾注了他热爱祖国,怨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
    1.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用第一人称真实自然,而第三人称无此效果。 2. 开放性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读者只能从衣着、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①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②旅行 ③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④江河曲折宛转
    五.①国家正处于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 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②就是民族的精神,也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今天仍需要这种精神。③第二段说到的两种境界:一是宽阔的境界,一泻千里;一是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说到的两种:一是坦荡的平原,一是崎岖的险路。前者重点是逼狭的境界,后者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 4.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而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1.宽敞 平坦 2.有时流到……极其险峻。或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有过平坦也有过艰难曲折。 3.第一个“全”是“全部”“整个”的意思。“不全”是平坦的,说明有的是平坦的,有的是不平坦的。第二个“全”是“完全”的意思。“全靠”强调雄健精神的重要,没有它就不能冲过去。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5.①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②民族生命的进程。 6.强调乐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9.土地的誓言
    1.“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2.“泛滥”原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欢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已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所以,“埋葬”一词更能表达作者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情绪。3.人称的变化实际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4.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1.①热烈而深切 ②远古 2.①关东原野 ②呼唤我名字的声音 ③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3.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4.白桦林、红高粱、马群、蒙古驹、黑土地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 5.指沸腾的岩浆。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涌,欲喷涌而出。 6.“不得不回去”带有一定的被迫的意味,“应该回去”表示理所当然,“必须回去”则有一定之意,带有命令的口气。语气逐级加强,态度愈加坚定 7.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时时刻刻都能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强调了作者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8.①表示我同故乡已经息息相通,我要回到故乡去,故乡也需要我回去。②我同故乡之间存在一种血肉联系,我思念故乡,终有一天我会回到故乡去。 9.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0.略。
    .①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不删的理由:作者倾诉式的语言,景物叠印画面的意境,体现作者华丽、浓郁的抒情风格。可删去的理由:复杂、累赘,让人阅读时应接不暇,跳跃性强,不适宜一般读者阅读。②要点如下: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示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10.木兰诗
    1.朔气传军柝,寒光照铁衣。 2.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东……西……南……北……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及对木兰的赞颂。 2.①扶将 ②理 ③磨 ④开 坐 脱 着 理 帖 3.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4. 扑朔迷离 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5.归家的喜悦和故物的亲切。 6.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1.言之有理即可。要点: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2.要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家、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11.邓稼先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要点: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真诚、朴实、热爱祖国,没有私心,具有奉献精神等。 4.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着重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1.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热爱祖国 3.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两弹元勋 ③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4.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5.用以表现邓稼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