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基本积累与运用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卷 (zhì) (jí)取 (qiè)而不舍 (zīzī)不倦 2. 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默默无蚊 一事无成 渊搏 豪不相干 慢不经心 赫赫英名 脉搏 心不在焉 错别字 改正字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三个学校的学生经常在附近的网吧玩游戏,一玩就是半天。 B.同学们都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并倾听着老师的讲课。 C.这篇最近刚刚刊出的小说对他是很感兴趣的。 D.本学期,在老师的帮助教育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B.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C.这两个萍水相逢的老朋友就在菜馆里畅谈起来了。 D.听了老教授的发言,同学们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不停搞实验,献身科学事业的伽利略。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伽利略的两大贡献。 C.《宇宙里有些什么》这篇记叙文生动地介绍了恒星和星云、恒星系等天文知识,说明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人们一定能认识和征服宇宙。 D.《以虫治虫》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6.仿造句子。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 ,我将 。 如果我是 ,我将 。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嘀嗒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7.“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并不是由“仿佛”来判断) 8.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能不能删去?扼要说明理由。 (1)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嘀嗒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首先要回答能否删去) (2)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七段文字的内容。 10.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自然的节奏原则”指的是 11.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无畏创造奇迹 江玲 1796年的一天,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两道数学题。 青年很有数学天赋,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咦,怎么今天导师给我多布置了一道?”青年一边打开写着题目的纸,一边咕哝着。他也没多想,就做了起来。 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十七边形。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都做得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着圆规和直尺,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终于,当窗口露出一丝亮色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