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本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社戏》语段阅读 (一) [甲]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请为甲语段拟一个适当的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面句子。 ⑴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段中有不少写水乡夜景的句子,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都写了船行之快,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⑴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⑵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⑶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 (二) ⑴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⑵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⑶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⑷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⑸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⑹ “豆可中吃呢?” ⑺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⑻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⑼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 ⑽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文中第二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段是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话,他的语言答得很有技巧,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人物无论是六一公公这样的老人还是双喜这样的少年,都非常可爱,请任选一个,说说他们有些什么可爱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一夜的戏并不好看,盐水煮罗汉豆也只是非常普通的食品,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A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①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B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1.指出文中加点的词语各自指什么(任选两项作答)。 ⑴海市蜃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暴风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回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A、B两个句子都写得非常生动,请任选一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波浪线的①②两都是写观众的,这些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唱的戏是京剧《穆桂英挂帅》,主演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目前,传统戏曲正处于低谷,青少年往往并不太喜欢这种节奏缓慢的艺术。请你根据文中对戏曲的描述,写一则宣传《穆桂英挂帅》的广告语,吸引青少年同学们走进剧场看这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月夜行船 2.⑴运用动作描写,“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简明准确地写出了少年们划船技术熟练,聪明能干。 ⑵用比喻和拟人,把连绵的群山比作飞跑的野兽,形象地写出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嫌慢,突出看戏的迫切心情。 3.通过描写水乡优美宁静的夜景,烘托了看戏途中愉悦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挚爱。 4.⑴正面描写 ⑵正面描写 ⑶侧面描写 (二)1.六一公公并不是在指责他们偷了自己的豆,而是批评他们没好好地采,踩坏了豆,造成浪费。 2.他先是坦然承认,表现出诚实的品质;接着用“请客”作挡箭牌,使六一公公认同自己的做法;第三句指出摘你的豆是看得起你,你应该高兴;第四句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从而成功地为自己偷豆的行为作了辩解。 3.六一公公:淳朴,憨厚,善良,慈爱。 双喜:聪明伶俐,能说会道。 4.作者认为戏好看,豆好吃,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1.⑴海市蜃楼:指金碧辉煌的舞台。 ⑵暴风雨:指观众们热烈的掌声。 ⑶回音: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激起的强烈共鸣。 2.A句用排比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交待了剧情内容。 B句,把歌词比喻成珠子,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地写出演员的演唱与身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3.写观众热烈的反应,从侧面衬托出了演员表演的精彩,令人如痴如醉,时而鼓掌叫好,时而沉醉其中。 4.句式要简练明快,内容能扣住剧情或演员的名望来写即可。 《安塞腰鼓》语段阅读 (一)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______,生活和______,摆脱和______,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表演者后生们和他们所表演的腰鼓舞蹈各自有的美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反义词。 愈捶愈烈!痛苦和______,生活和______,摆脱和______,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3.读文中划线句,作者写江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处为什么要写鸡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吼秦腔(有删节) 秦腔不象京剧,挂着国粹的响亮名头,背负着民族文化的重任向前;秦腔也不象越剧,形单意飘,音淡妆雅,仿佛天外来音;它属于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命。在京剧眼中,秦腔显土显穷;在越剧看来,秦腔过俗过闹;但千万的秦人以及西北人却实实在地用心爱着秦腔。小小的戏园子,小小的戏台,小小的老百姓却偏爱这大杯的酒,大块的肉,大嗓门的秦腔。台上一声闷吼一声凄诉,台下多少声喊多少回叹。更多时候,秦腔无台无妆,只在村口的大树下,地头的荫凉里一声吼起。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识字也好,不认也罢,只需起个腔,那一句句戏文便如黄河水一般滚滚而来;似乎这秦腔是秦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多教,只随着生命的前行,越来越自如,亲近。 遥想此时此刻八百里秦川中,厚重的黄土高坡上,不知又有多少爷爷孙子壮汉婆姨在做完了地里的活计之后,面对夕阳,聚在一起吼起了秦腔 不知又有多少卖水后花园,有多少栓马寒窑前;有多少宗保被绑辕门外,有多少桂英祭桩大路边;有多少雄信骂唐帐外,有多少周仁哭妻坟前;有多少父女三击掌,有多少母子三滴血……人人都象名角一般端起架势,扯开嗓子,声声真切,句句入心,唱给自己,唱给身边最知心的人,唱给脚下最亲切的黄土地;一片高原仿佛成了一个大戏台,直唱到月上东山,大戏散去,融进了一台台小戏中,那小戏正是在一代代秦人心中传唱不息的啊。 每当听到秦声一起,心中总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那一刻身心都舒畅了,万般情感都随着阵阵秦腔飘向天外,留下的却是一个更有真情实感的我。象大多秦腔迷一样,我不爱听新戏,偏爱一遍遍听那些老经典,“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听得多了,久了,使我渐渐地形成了对生活的态度:平时要向前看,听秦腔时却要回头想。听秦腔听懂了生命,听秦腔听懂了人。戏台小世界,人生大剧场。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大俗大雅的秦腔描画着秦人大喜大悲的人生,仿佛黄土高原上万千大众的生活,只在那百个人物故事,千段唱腔词句中,岂不知那里面正浓聚着西北人最真的喜怒哀乐。对秦腔,我想我会一直好下去,因为他使我的生命更真挚。听一曲秦腔,我的人生路走得更踏实了。 1.开头为什么要写京剧、越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腔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根据文意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小的戏园子,小小的戏台,小小的老百姓却偏爱这大杯的酒,大块的肉,大嗓门的秦腔。”这句话写得很妙,妙在何处?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平时要向前看,听秦腔时却要回头想”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后生们:质朴,自然,健康,充满生命的活力; 腰鼓:雄浑,激昂,粗犷,气势磅礴。 2.欢乐 梦幻 追求 3.以江南水乡的柔婉秀媚来反衬黄土高原的粗犷厚实,从而说明只有黄土高原这样的土壤才能诞生这样雄奇的艺术。 4.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这时以“鸡啼“来反衬环境的寂静。 (二)1.欲扬先抑,以京剧的高雅,越剧的淡雅来反衬秦腔的质朴、豪迈。 2.秦腔是一种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属于百姓自己的,主要表演历史故事的艺术。 3.“小”与“大”的对比中,突出了普通的百姓豪放的性格和对秦腔的喜爱。 4. 这句话意为生活中要眼光向前,积极进取,而听秦腔则是传统戏来得更加精彩。 《口技》语段阅读 (一)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俄而百千人大呼(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虽人有百手( ) 不能名其一处( ) 奋袖出臂( ) 2.对下列词语的意义、用法,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手有百指”与“不能指其一端”中两个“指”的意思不一样。 B、文中“忽”、“于是”两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相同。 C、文中“股”与“走”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D、“宾客”与“席”两个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一样。 3.用现代汉语写出“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句写客人们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乔山人善琴(清 徐珂) 国初①,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②,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③,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④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⑤,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⑥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①国初:清朝初年。 ②凄禽寒鹘: 鹘(gǔ):一种凶猛的鸟;凄,使…感到凄凉;寒:使…感到寒冷。③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④媪(ǎo):老妇人。⑤阕:止息,终了。⑥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尝得异人传授( ) 一再鼓之( ) 款扉扣之( ) 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邻媪闻之,咨嗟惋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之后,会有什么想法?试写出他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一会儿 里面夹杂着 即使 说出 扬起,举起 2.B 3.凡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不具备。 4.写口技艺人模拟深夜大火突至的情形。 5.写客人们被吓得惊惶失措,从侧面衬托了口技艺人表演的逼真,突出其技艺高超。 (二)1.曾经 弹琴 询问 意料,想到 2.邻居的一个老妇人听了他弹琴,不断地感慨叹息。 3.要求运用心理描写,写得合情合理即可。 《社戏》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 ,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 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 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 ,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___________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4.少年开船这段文字,连续用了几个动词,把开船这一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动作,不超过50字。 《社戏》【参考答案】 1.模糊不清 跳跃 2.点、磕、退、上前、出 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3.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略 《安塞腰鼓》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作者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怎样的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的“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 4、“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概括安塞腰鼓舞姿的特点。 答案 1、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比喻,拟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5、壮阔、豪放、火烈。 《口 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 )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3)众宾团坐( ) (4)犬吠( ) 2、做个小翻译,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3、第一自然段中用四个“一”举例道具,有何用意? 4、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绝妙”,请问“妙”在何处? 答案: 1、恰逢,正赶上;副词,只;围绕而坐;叫; 2、(1)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屏障中抚尺响了一下,四处宾客都安静下来,没有人敢喧闹。 (2)四周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微含笑,在心中暗暗赞叹,认为表演好到了极点。 3、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4、“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