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2分) 8、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2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9、 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2分) 10、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2分) 11、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2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诗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初春的景象?(至少找出3个)(1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两句?请简要分析。(2分) (二)(10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5分) (1)可谓好学也已 同 意思是: (2) 诲女知之乎 同 意思是: (3)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同 意思是: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3分) (1)吾尝终日不食 (2)诲女知之乎? (3)敏于事而慎于言 (4)就有道而正焉 (5)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不愤不启 17、翻译句子:(2分)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8、用上文原句填空。(1.5分) (1)孔子探讨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2) 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句子是 。 (3)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 。 1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中“君子”的含义是什么?请在上文中找一个与之含义相同的字。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试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分) 。 四、作文 (40分) 20、 以“美丽的 ”为题,或写景抒情,或叙事写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语文七上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1、①yòu níng 剔 礴 ②透 舱 酿 帆 瀑2、①我寄愁心与明月②沾衣欲湿杏花雨③山岛竦峙④枯藤老树昏鸦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3、略4、从内容上看,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地,不要夸夸其谈,富有哲理;从形式上看,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精练,对比鲜明。5、(1)“践踏”改为“忽略”(答“忽视”“看不上”“瞧不起”等词也可)(2)示例:长得不好看,不是你的过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人的美重要的在于心灵。(3)①④③②(4)内容充实,言之成理;语句通顺,表达得体。6、赏析: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仿写:略7、(1)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2)触景生情,自然引起下文对童年的回忆。8、制作骨架,系缠放线9、(1)第7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2)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3)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10、(1)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2)已经逝去的童年,在记忆中有时清晰,有时模糊,却是永难忘怀的。(3)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恋之情。答出2点即可。11、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快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12、早,新,才等词。13、描绘了西湖早春风光及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无比热爱。1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几处而不是处处,极言其春之“早”。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和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体现了诗人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由衷赞美。15、(1) 已 矣 了 (2)女 汝 你 (3)知 智 智慧16、曾经,教导,谨慎,趋向、接近,检查,心里想弄明白而又没有弄明白。17、(1) 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2)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和智慧。 18、(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9、原句中的“君子”的含义是道德高尚的人。文中与之含义相同的字是“贤”。生活中的“君子”,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的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21、作文略 相关推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