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 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第一卷 一、辨别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A”,错误的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里填写“B”。 1.凡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也一定是违法的行为。 2.贩毒是违法行为,吸毒不是违法行为。 3.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 4.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5.道德水平低的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6.乘车时要自觉排队,依次上车;参观游览时,要爱护公物、文物古迹和花草树木;观看电影、演出时,不要高声喧哗。以上这些表明 A.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纪律和法律 B.凡是社会公共场所,都有相应的公共秩序 C.社会公共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 D.社会公共秩序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 7.在学校饭堂用餐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同学有插队的现象。这是一种 A.学习成绩不好的表现 B.爱出风头的表现 C.不守法的表现 D.不守规则的表现 8.上课要有课堂纪律,宿舍要有宿舍管理规定,比赛要有比赛规则。这说明 A.纪律等规则限制人们自由 B.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C.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完全靠纪律约束 D.社会公共生活不可能有共同的准则 9.亚里士多德说:“法律即秩序,良好的法律就是良好的秩序。”这告诉我们 A.只要国家制定法律,社会就能井然有序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良好的社会秩序只需要法律的维护和保障 D.法律是通过制裁公民的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的 10.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犯罪,首先要看这种行为 A.是否触犯法律 B.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 C.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D.是否应该受到惩罚 1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说明 A.做点好事就可以扬名 B.要预防违法犯罪 C.做点坏事就可以判处死刑 D.预防违法犯罪,就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12.欠债不还、损害别人的名誉、拾得他人遗失物不还等行为,属于 A.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B.违反教育法的行为 C.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D.违反继承法的行为 13.下列关于犯罪的认识错误的是 A.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B.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 C.我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 D.行为上要远离违法犯罪 14.右面漫画反映了 A.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只有靠法律才能解决 B.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违法犯罪行为 C.有时违法可以不受法律的制裁 D.我国法律具有强制性特征 15.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陈良宇于2008年4月11日下午被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8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这说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惩处腐败现象只能靠法律 C.法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6.七年级学生小王,一天在街闲逛,听说拨打119电话不要钱,于是就在一个公共电话随意拨打了119电话,谎称某地着火。小王同学的这种行为 A.是违法行为 B.是犯罪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C.是违纪行为,应受到纪律处分 D.不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7.国家烟草专卖局规定,凡是烟草行业所属的各配送中心、批发网点和零售柜台上必须有警示牌。这一规定体现了未成年人保护中的 A.家庭保护 B.司法保护 C.学校保护 D.社会保护 18.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某市2000名青少年罪犯中,51%的人有了不良行为,家长却不予过问或管不了。在押的少年犯中,犯错误后遭父母打的占25.7%。这一材料说明了做好______,对青少年避免违法犯罪,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A.学校保护 B.家庭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9.一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读初中的独生子各科成绩必须在全班前五名,并严禁儿子看电视、看其它书籍和参加课外文体活动。儿子因达不到家长的这一要求,经常受到家长的体罚。这位家长的行为 A.正确履行了家庭保护的义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