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我们经常提醒要“加强修养,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最早倡导这一意识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孔子 19.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消除__________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 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 A. 岷江 成都 B. 珠江 华东 C. 淮河 江苏 D. 黄河 中原 20.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关于曾侯乙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曾侯乙编钟的材料是铁、铜、铅的合金 B.编钟是一种装饰品,制作精美 C.编钟是用于祭祀祖先的礼器 D.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县 二、材料分析题。(60分) 21.阅读材料(18分) 材料一:春秋形势图 材料二:战国形势图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谁?(2分)他能够首先称霸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仔细观察材料二,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8分) A B C D (3)图中A国在外交上利用什么手段对抗其它六国的联合?(2分) (4)出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形势,是因为西周的哪一制度?并写出该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2.阅读材料(20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保护土地私有,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赋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回答问题: (1)仔细阅读材料一,“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4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回答下列问题 ①材料二中的变法从哪一年开始实施?变法体现了哪家学派的思想?(4分) ②概括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4分) ③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的一位平民想要成为贵族,最合法的方式是什么?(2分) ④由于法令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触犯了旧贵族利益,这位政治家惨遭车裂而死。那么他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说说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分) 23.阅读材料(24分) 材料一:“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三:子路性子急。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好的事情就马上实行吗?”孔子回答:“不行,有父兄在世,怎么听到了就马上实行呢!”冉有性子慢。问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就很肯定地回答说:“听说了就要实行!” 材料四:“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