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布局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反映此时整个中国的经济,故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故选D。本题考生错选A、B项的原因是没有仔细甄别“国统区”“中国区”和“中部”“西部”这些区域概念,错选C项的原因是把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迁移了过来。 13.(2013?广东高考,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指导思想”即可;对比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和洋务派的思想回答思想来源。第(2)问首先要充分提取材料信息,如刘锡鸿批判洋务派“忘治道之本”,即他反对学习西方,而郭嵩焘批评洋务派忘记“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而仅仅学习西洋技术,即他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然后运用近代化史观进行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