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初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初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总结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人教网-初中试卷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历史 > 试题库 > 月考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十七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2)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
    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元末的腐朽统治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起义的迅猛发展最终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从1368年——1387年,明朝又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
    过渡: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是怎样加强君权?(显示大屏幕第二个问题)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板书)
    1.改革机构(板书)
    (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板书)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
    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设六部(板书)
    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师问: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教师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过渡:明太祖不仅改革机构,还严惩贪官污吏。
    2.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板书)
    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明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讨论。
    生答: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贪污,不仅侵犯了明王朝的经济利益,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由于明太祖出身于社会下层,深知官场腐败会激起人民反抗,所以,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殆。有一次,他查出一个县官贪污,便下令杀掉那个贪官,并剥下他的皮塞满稻草,挂在衙门公堂的旁边让下任县官引以为戒。
    过渡: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板书)
    让学生阅读“锦衣卫和东厂”一目,找出目的、职能和特点,教师归纳。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3)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
    让学生阅读教材,加深理解明朝特务活动的猖撅。
    过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4.八股取士(板书)
    思考: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生答: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危害:束缚思想,败坏人才。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
    教师阐述:“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控制的重要表现。
    过渡:明太祖加强君权是为了使明王朝长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却发生了自相残杀的事件——即“靖难之役”。
    三、“靖难之役”(板书)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
    1.“靖难之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靖难之役”,并回答:
    (1)起因: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2)结果:燕王朱棣取胜,夺得帝位,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提问: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教师释疑: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思考:“靖难之役”与“七国之乱”有相似之处,为何结果不同?
    教师归纳:
    建文帝懦弱迂腐,将领无能,失去战机;燕王势力强大,先发制人,精于谋略,善用奇兵。
    过渡:那么,明成祖为何迁都北京呢?(显示大屏幕上第三个问题)
    2.迁都北京(板书)
    学生看书后回答:明成祖为保住抢到手的皇位,继续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加强君权。而削藩又导致北方对蒙古的防御力量大为削弱。所以,为加强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迁都北京。
    (小结)现在让我们归纳一下,明朝前期是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的?
    师生共同归纳:
    (1)改革行政机构。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明成祖时设东厂,都由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3)八股取士。目的是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表现。
    (4)明成祖即位后,继续削藩,以加强君权。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务统治、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暴露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四伏、矛盾重重。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已逐步走向衰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
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学
初中生物
初中历史
初中地理
初中道德与法治
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初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