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材料: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一位高僧历经十年的艰辛,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引起了长安城的轰动。这位僧人把带来的佛经陈列在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观众几十里不绝,甚至是唐太宗也召见这位僧人,听取他的见闻。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他潜心翻译佛经,同时将自己亲历的110国,传闻28国情况写成一本著作,成为今天研究这些地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请回答:这位僧人是谁?他到哪里取回经书?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你觉得吴承恩《西游记》的故事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有历史根据的? 13.材料:鉴真盲目渡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①.该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②.其中的“传道艺”指的是什么?请你举出一个事例。 14.有人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来形容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15.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哪些人?你比较欣赏哪一位?讲出欣赏的理由。 维度C 探究应用 16.材料一:贞观四年起,日本不断派“遣唐使”到中国来,至唐后期894年止,遣唐使到达中国的有十三次。随同大使、副使来的还有学者、学问僧、留学生、画师、医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二:647年,天竺摩揭陀国遣使来中国。随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作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材料三:唐初,阿拉伯半岛上大食兴起,651年侵占了波斯,波斯国王插斯路和他的儿子泥捏斯来到唐朝,客居长安,后来先后客死长安。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长安、洛阳、扬州、泉州、广州。他们贩买珠宝、香药及西域、南海一带的土产。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也大量运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转销到西方。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乱时,唐借大食兵帮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材料四: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时代的文明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 请你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英国学者威尔斯的话的感受。 第6课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D 6A 7B 8C;9 鉴真;10 长安 天竺 那烂陀寺;11 ①天竺、新罗、日本;②丝绸、唐三彩、茶叶等12 玄奘 天竺 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教的重要典籍13①鉴真东渡;②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文化,如唐招提寺。14略 15略 16唐朝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唐朝与亚洲邻国友好往来,关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化习俗诸方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