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图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邮票 D.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l:阅读右面的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请回答: (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拓展探究 1.阅读图片材料: 图片一:郑和下西洋路线 图片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请回答: (1)请列出郑和下西洋及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时间。 (2)试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人航海的不同之处。 (3)有人说,在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背后,体现出中国海上力量的没落和欧洲海上力量的兴起。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给对我们有何启示? 2.明朝时郑和在1405-1433年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每次出海约2.7万人,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哥伦布在1492-1502年四次航海,首次航行仅为87人,首航船只为3艘,有罗盘针航海图,最远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郑和、哥伦布远航有何目的? 参考答案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基础达标 1.B 2.C 3.C 4.A 5.B 6.D 能力提升 1.D 2.B 3.C 4.B 5.B 6. (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拓展探究 1.(1)郑和:1405-1433年;迪亚士:1487年;哥伦布:1492年;达伽马:1497-1498年;麦哲伦:1519年。 (2)规模:郑和船队庞大,船多人多;哥伦布等人船队很小,船少人少。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扩大明朝的影响,加强海外联系;哥伦布等人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与各国友好交往的义举;而哥伦布等人远航属殖民扩张活动。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同意。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呈现出颓势,倭患、边患不断。而明朝闭关锁国的国策又束缚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致使中国曾一度领先的造船技术、指南针技术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海上力量落后于欧洲新兴国家。启示略(言之有理即可)。 2.(1)时间早、次数多、人数多、规模大、设备先进、到达范围广。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哥伦布开辟了美洲新航路。 (2)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较经济效益;而哥伦布是为了探寻新航路,谋求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