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天气”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听天气预报,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 关于“气候”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 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冬天寒冷干燥,夏天高温多雨” 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 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 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 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观测过程 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 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3)日气温曲线图;(4)三带气温曲线图;(5)等温线的画法;(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 (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 (板书)一、气温的测定 (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 (投影片1、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 (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 是否太阳一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 (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时而是14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同样道理,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南半球相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 (投影片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横坐标从1月---12月) (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 (投影片4)课本P40图4.6,三地气温曲线图 (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 (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 (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 (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 (投影片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13℃、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 (投影片6)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 (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 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 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 3、陆地上的不同---地形地势影响 4、海洋上的不同---洋流影响 5、极值---最冷最热的地方 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温室效应 (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 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 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 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 (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然后是海陆位置,再就是地势和洋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