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如何惩罚学生却是一个社会高度敏感的问题。在新时期,传统的教育方式、惩罚方式显然已不合时宜,鞭笞、杖责、拳打、脚踢也已于情于法不合。但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我们又不能放任自流。我们在感叹当今学生难教难管的同时,需要多一份理智和思考。其实,只要我们变通思想,改变传统做法,换一种惩罚方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就会出现。 一、统计量化,警示学生 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回头、说话、上课搞小动作往往是家常便饭,即使天天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也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而学生本人也往往对这样的小错误不以为然。此时,我们要做的工作不应只是批评,更重要的是要用具体确凿的证据让他明白,他所犯的错误究竟有多严重。 小强是班上品质不错的学生,但就是有一个回头说话的毛病,做了他多次工作,效果也不明显。于是,我便让他后面的一位同学专门负责统计他每节课回头说话的次数。结果一天下来,他上语文课回头15次,上数学课回头14次……一天共计回头126次。面对这样的一个数字,他自己也惊讶地吐了吐舌头。我再做他的工作时,只提出一个问题:能不能让这个数字一天天减少?哪怕是每天只减少一个数字。他愉快地接受了。结果两个星期后,他写在桌上的一串数字已由126次减少到5次。 实际上,学生的种种不良习惯。都可以用数字量化出来,如每天随地吐痰、乱扔乱弃的次数,每天说脏话的次数,每周漏交作业的次数等等。然后再在同学间开展数字的降速比赛,提高学生的改错积极性。这种数字的量化警示作用,岂不比我们空洞的苦口婆心的劝说有效得多? 二、调查分析,暗示学生 不经过自己亲身体验的道理,对其领会往往不深刻,成人如此,学生更是如此。犯了错误的学生,对他们批评轻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批评重了,会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分析,在实践中自己去悟出道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王虎是个好斗的学生,经常和同学打架斗殴,并且屡教不改。一次,他又将同学的头打破,并且拒不承认错误,拒付医药费。我换了一个角度,暂不谈这个问题,而是让他去搜集有关打架斗殴的案例,要详细整理出每个案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处理结果。他见老师放弃了对他的批评,在心虚的情况下痛快地答应了。两天后,他将搜集来的整整一本子资料交了上来,并且面有难堪之色。我问:"你从这十几个案例中发现,打架斗殴者的收获是什么?"他低声说:"老师,我错了!"事后,他不但向对方道了歉,而且还赔了人家医药费。 学生犯了错误后,会有充分的受批评的心理准备。如果我们不讲究策略,只做简单的批评惩罚,往往会正中学生的"圈套",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换一种方式,请君入瓮,会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真正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三、无声对话,熏陶学生 惩罚犯了错误的学生,不一定非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有时,让学生默站、默想、默读,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学生因违犯纪律被学校扣分,让其面对班级"优胜红旗"默立默想:谁为红旗抹了灰?学生不注意环境卫生,随手乱扔瓜子皮,让其写写感想:乱扔瓜子皮是小事吗?学生上课不安分,缺乏进取心,让其到校园墙报上摘抄名人名言,进行一次与名人的无声"对话"……总之,要充分运用学校的育人环境,以此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换位体会,唤醒学生 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班干部管理班级、约束同学的良好用意,一些同学未必能体会,不能体会这一点,也就不可能更好地遵守纪律。因此,在班级中经常进行"角色换位会有利于班级良好风气的形成。 经常违犯纪律并且不大服从老师管教的同学,让其当上几天"班主任";卫生习惯不好的让其当几天临时卫生委员;懒惰的让其当一段时间的劳动委员;作业经常完不成的让其当几周的课代表……这样,既让他们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也让他们体验一下管理一个班级、管好一项工作的难度,增强他们的纪律性。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惩罚,但惩罚不等于体罚。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多样的惩罚方式,对其道德进行培养,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以促学生更好更快地成人成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