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