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贫血 (B)失血过多 (C)炎症 (D)营养不良 ③经临床检查,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性较大的病是( ) (A)阑尾炎 (B)肺炎 (C)扁桃体发炎 (D)关节炎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 ①(B) 5000—10000个/立方毫米 ②(C) ③(C) 4.简要分析 (1)红细胞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同时又在不断产生,学生只知道它由红骨髓产生,红骨髓存在于骨松质与骨髓腔内,但成年人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只有当人产生特殊情况时才又会转化为红骨髓。 (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鲜红色,缺氧时呈暗红色。 (3)血红蛋白特点是氧含量高时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时易与氧分离。但它与一氧化碳更易结合,且不易分离,这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4)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5)①记忆性题目。 ②白细胞增多,很有可能是人体发生了炎症。 ③因为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其周围的淋巴结往往会肿大,题目中由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故可能是扁桃体发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1.了解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 2.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内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功能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心脏的四腔结构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名称;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血液流动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弹性的小塑料片、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那么血液在哪里流动呢?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二)新课讲解 1.心脏 (1)心脏的位置、形态: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感觉一下心脏的跳动情况,然后指出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胸腔中部偏左,大小如自己的拳头。出示心脏模型,边看边讲解。 (2)心脏中空,分为四个腔,左右被膜分开,且不相通,上下被瓣膜分成两个腔(记住“上房下室”)参照课本P45图3-11,告诉学生如何分辨心脏左右部分,指出图中的左右是心脏在人体内的真实方向,这个方向与我们看图者自己的左右方向相反。 (3)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心脏是一个器官,主要有心肌构成,主要特征是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舒张。 (4)血管的名称: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教学时可边讲边画简图,同时结合课本图解和模型讲解。 2.血管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管壁厚度弹性功能 动脉厚富有弹性(强)运送血液离开心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