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频道为广大考生整理了初一生物教学设计:第一册3、1蝗虫,供大家参考学习。本文主要内容是第一册3、1蝗虫。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一节 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 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 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 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 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 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 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 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 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 (B)6对 (C)4对 (D)5对 (2) 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 口 (D) 咀嚼式口器 (3) 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 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 (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 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 咀嚼式口器。 (责任编辑:admin) |